十年磨砺,田埂踏歌起舞欢

扁担,在农耕地区是生活、生产、劳作、运输中十分常见的工具。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并发展了稻作文化,而随手可见的生产工具扁担,在闲暇之余,扁担还发展成为了游戏的道具、打击的乐器。

农闲时,两人或多人手持扁担围绕着长板凳进行击打,时而相互击打扁担,时而敲打板凳,从上、下、左、右不同方向进行击打,变幻成不同的姿态,反映了壮族农业生产从种到收的劳动过程,是农耕文化的体现,这就是壮族打扁担。2021年壮族打扁担获批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韦金玲以壮族扁担舞为素材创编的作品《田埂上的歌》,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创作剧目资助项目立项。

为了进一步提升作品,舞蹈学院召开了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群舞《田埂上的歌》专家研讨会,邀请了多位专家与韦金玲院长就改项目共同探讨、研究,并提出意见建议。

一个作品在漫长的10年里经历了无数次的打磨、修改和提升,目前的版本与上一个版本相比,无论是舞蹈结构、服装、还是道具都有较大的改动,从多方面多角度渲染出劳动的场景和氛围。

专家研讨会上这位频频点头,对作品《田埂上的歌》给予肯定的老人名叫黄润钿,1955年她是第一批前往北京为毛主席及表演扁担舞的前辈。另外两位分别是舞蹈艺术家吴冠铭、蓝秋芸,她们也为毛主席表演过扁担舞。

花费10年心血打造的作品不仅获得了前辈们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了各界的认可。2019年,韦金玲院长带着作品《田埂上的歌》赴北京人民大会堂为中朝两国的领导人表演,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致信表扬。

壮族扁担舞从田间走来,打到了南宁,打到了北京,更走向了世界,这是一代又一代“扁担人”努力的成果。

虽然黄润钿奶奶已经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但是完整的扁担舞套路仍然牢记在脑海中,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在田间失传了,得知此事后,韦金玲院长邀请黄奶奶到课堂上,把完整的套路传授给学生们。年迈的黄奶奶一拿起扁担整个人都充满了活力。

非遗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广西艺术学院多种多样的活态传承方式,让丰富的非遗舞蹈文化从田间地头走进了高校课堂,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上了全国的舞台。非遗传承的队伍日渐壮大,让我们共同携手舞动传承,让非遗文化在八桂大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天21:20广西卫视《民族文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