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秋实散文:古镇犹存

 

点击收听电台

文字:秋实 主播:雪峰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高德古镇,清时建筑,有朋友介绍我去看一看,我也饶有兴趣,于是欣然前往。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虽然已接近傍晚时分,但太阳依然很灼人。

方踏入时,并无什么游客,只是偶有古镇里的人坐在门前,老人在聊天,年轻人在玩手机,这似乎和古镇的面貌不太相称。

我一路走去,古镇到街道二旁的小商店,大都没有顾客,连掌柜的也少见,可谓门可罗雀。街道上的我们便是全部的游客,西斜的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颇有一点古风。这些建筑低矮、潮湿、阴暗,并不是什么有价值的古建筑,但有这么一个区域,供人们延续生活,并搞一些商业和创意活动,留有一些历史的标本,也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

当我们穿过了一条古街时,天色将晚,太阳逐渐收了强的光芒。我们又沿另一条街迎着落日的余晖返回,逐渐的一些门店有人掌柜了,但也是一个人孤独的守着柜台,无人问津。太阳的离去,使的古镇的更加的灰暗。有些门廊很深,偶发现有老人孤独一人坐在那里发呆。这也是一道风景,多少年未见了。记得都是在书本或画报上介绍一些古镇或大山里的人们的生活情形时才能看到的画面。古老的房屋,阴暗的门廊,坐着一个或几个走神的老人,高高的栅子,挽起的裤腿,瘦弱的身躯,黝黑的脸庞,确是古城的风貌。这在一些杂志上是风光,而在现实中却有些怕人。

我们走进了一家古建筑房屋,门廊内有一个中年女人坐在一个布衣沙发上发呆,我们问:“可以进去参观吗?”她无应答。我们再次大声的问:“我们可以进去参观吗?”她似乎从梦中醒来,表情冷漠地说:“可以”。于是我们几位便走进去观看,房子虽然破旧一些,但可见曾经是一个大户有钱人家的房子,现在后人可能都到城里去了,古屋里也只剩下了老人。一路也没有看到一个孩童,起初看到的玩手机的年轻人,也许是外来的想利用这里的招牌,捡点利益的吧?这户人家是二进院,最后一道房子,被破坏,只留有地基。地基再往前,是一座大山,山上有棵高大的榕树,看上去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遮阴蔽日,使得院子很私密。参观完后,一转头,一位老妇人出现在院中,仿佛是隔世之人,问她什么话,都是听而不闻,只是一个表情的看着我们,怪怪的。突然一只黑猫在角落里,两只眼睛发出亮光,刻画着这幽暗的环境。

我们走出来,继续沿着小路往回走,发现街上有许多的芒果树,结满了果子,还有许多叫什么柚子树,大大果子像个地雷,走在树下,不免有些担心会掉下来,打在头上。但却是这里唯一的生机。

古街二旁的有些院落大门紧锁,杂草丛生,前后树枝横陈,主人早已远离。有些屋顶已经塌陷,残垣断壁,颇有些古意。这是我看过的老古镇中最有感觉的一个古村落。

走出村落,来到村头有一个广场,来时广场上的戏台正在排练,回来时广场四周绕戏台已是摊点密布,小商品琳琅,小吃满街。看来晚上有好戏看,一边品尝着小吃,一边熙熙攘攘地买小商品,一边漫不经心地看戏,确实是逍遥自在的境界。这眼前的整个场面既是一个大舞台又是一场大戏剧,自古以来从未停息,有时熙熙攘攘,有时冷冷清清。

这古镇的面貌,由于曾经的败落、繁荣、宁静、喧嚣,故带有一些沧桑和凄切,残留至今实属不易。今人在此筑戏台、演戏、看戏、买卖,送给古镇一些生机,确切一些是赋予古镇的一曲挽歌。

曲终人散,夜色阑珊,寂静又还给了古镇。其实,这就是古镇应有的境界,笑看今人和现代的高楼大厦,从不言语,只是默默的任岁月的侵蚀,任人类的摆布。

“万古镇扶疏,不逐秋风老”。

作者:秋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清澈眼光观察生活,以温暖笔触记录美好,创作了大量有情怀、有品质、有感染力的作品。尤其擅长于景物描写创作,他的文字如春天的清泉般悦耳,如冬天的阳光般暖心。

主播:雪峰,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国好声音联盟成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演讲学会会员、烟台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在职新闻主播、主持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邮箱:lxf0535@126.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