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平塘:守护大山“绿宝库”   发展绿色经济

林有多深,情就有多深。黔南州平塘县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一代代护林员的辛勤付出,他们从造林到护林,常年坚守在育林、护林第一线,接力守护着平塘的一方青山茂林,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巡这片山,这些都是我们的区域……”在平塘县甲茶镇摆河村黄家湾组,年近六旬的护林员向兆勋与6名队友走在林间小道上,利用小喇叭播放森林防火相关知识。

二十多年前,黄家湾村还是一片荒山,种不出粮食,还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向兆勋便下定决心开始参与种树,2014年,他偶然得知村里在招护林员,当即就报了名,以另一种身份守护着家乡的这片青山。向兆勋告诉我们:“看到这里的荒山慢慢变成一片绿茵茵的山林,心里面非常高兴,我觉得我这样的付出非常值得。”

“一代”造林,“二代”护林。护林员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绿水青山。“只要管着这座山,就一定要对这座山负责。”这是护林员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护林员经常向我们宣传防火的知识,让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安全用火,对我们在森林保护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平塘县甲茶镇摆河村村民张凤武说。

在护好林的同时,护林员陈必军还不断思考怎么让青山变“金山”。2016年,陈必军积极响应退耕还林政策,引进刺梨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让刺梨产业成为摆河村增收致富幸福路的“幸福果”。

“我们开始一根根的栽种,最后刺梨长成一片。目前,摆河村种植刺梨有128亩,刺梨产业不仅增加收入,还对生态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平塘县甲茶镇摆河村林长员陈必军介绍道。

陈德雄是甲茶镇堡上村唯一的90后护林员,在大学毕业后,曾在外地创业打拼,节假日回到家乡看到祖祖辈辈守护的青山,他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返乡,担任起了护林员一职。工作中,他了解到,堡上村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0%,为养殖胡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加之胡蜂养殖具有投入资金少、回收效益快,周期较短等优势,他决心带领群众发展林下养蜂产业。目前,当地已发展胡蜂养殖近百窝。

陈德雄告诉记者:“我们的规划是发动堡上村的大多数群众,乃至全部群众一起来发展林下养殖胡蜂的产业,将我们堡上村的林下养殖胡蜂的产业发展壮大起来。” 

目前,平塘县共有2986名护林员常年坚守在育林、护林第一线,全力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发展绿色经济,带领群众共享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真正变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记者:罗应艾、林雪香、孟雯  

编辑:罗青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