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祝真珍

张思德

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祝真珍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不仅亲笔为他题写了挽词,还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这位战士名叫张思德,四川仪陇人,牺牲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来,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形象同他的名字一起,闪耀着时代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延安枣园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大山深处·走出共产主义战士

1915年4月,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贫苦佃农家庭。他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去世,由婶母刘光友收养。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刘光友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同年,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四次翻越雪山、三次过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州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工作中,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张思德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完成各项任务都十分出色。

仪陇县思德乡韩家湾村张思德故居(图片来源:张思德纪念馆网)

英勇牺牲·毛泽东亲笔题词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减下派,张思德调中央警备团当战士。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他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雨中炭窑发生坍塌。危急时刻,张思德果断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1944年,张思德(左)在安塞烧木炭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的1000多人,在延安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亲自参加,并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还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在演讲中,毛泽东主席充分肯定了张思德同志:“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同时,他还引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此阐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主席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延安枣园后沟张思德广场。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出席张思德同志追悼会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高度赞扬他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这篇演讲稿,既是一篇悼念革命战士的沉痛悼词,更是一篇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宣言。

追悼会后,毛泽东主席的秘书胡乔木等人认为演讲的内容很重要,对全体党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他们及时将演讲内容整理成稿,并建议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稿整理完成后,由胡乔木呈毛泽东主席审阅。

毛泽东主席看到整理后的文稿有15000多字,他认为报纸发表有些偏长,应该把讲话中的精华提炼出来,压缩成短文。于是,他亲笔进行了删改精简。

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 毛主席亲致哀悼》为题,刊登了追悼会的报道。从此,“为人民服务”的声音传遍延安,传遍全国各解放区战场。很快,张思德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形象。

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追悼张思德的报道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上正式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党的宗旨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章“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祝真珍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