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丨碑帖拓印 墨里乾坤

曲阜传统碑帖拓制技艺焕发新光彩

“清洗、上纸、捶碑、上墨、晾干、起纸,每一步都要沉住气。”7月6日,在曲阜碑帖拓制基地里,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拓片制作技艺”传承人,曲阜文物交流中心主任周龙涛正手持用细毛毡卷成的擦子,专注地进行擦拓工艺,随着不断地揉擦,石碑上方的纸面字体逐渐清晰,一幅碑帖拓片作品已经初具雏形。

据介绍,曲阜存有两汉以来历代碑刻6000余块。乙瑛碑、孔宙碑、史晨碑、张猛龙碑、贾使君碑……一块块斑驳的石碑,记录着千年以来古老传承的智慧,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金石专著《集古录》中,遍搜各地名碑,许多曲阜碑石跻身其中。曲阜拓碑业历史悠久,技法很多,其拓本清细精美,深受人们喜爱,所制碑帖不仅是文人墨客临摹的范本,显官及读书人收藏、馈赠的佳品,还是向皇帝进贡的贡品,清代诗人颜光敏所著《汉韩敕修孔庙礼器碑歌》中就有“东国使君致响拓,牛车岁供同盐絺”的记载。

作为曲阜碑拓技艺传承人,周龙涛已经入行几十年了,对于拓片,他有种独特的情怀。“拓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古时候并没有其他的媒体或者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时候,孩童从启蒙时就要练习写字,写字的第一步就是临帖,所以这种法帖、碑帖、拓片在古人眼里是非常珍贵的。”据周龙涛介绍,曲阜保存的汉魏碑刻闻名于世,其拓片被视为汉隶、魏碑书法的范本,明清时期,碑学的兴起带动了曲阜碑帖拓制行业的空前兴盛,直接推动了拓片制作技艺的迅速发展,拓制更加精致,范围不断扩大,种类和方法更加多样。

以碑刻石刻为母本的拓片制作技艺是为了保存文字图案的一项传统技艺,所拓印的碑帖是古代书法学习的重要工具,随着毛笔书法应用的减少,临帖学习书法逐渐成为一个小众的群体,这给传统的碑帖拓片制作技艺带来了强烈冲击。“我们现在一个是积极地培养下一代,培养传承人以及爱好者,再一个我们也做了很多的文创产品,比方说把我们的拓片做成适合现代学校里学生临帖的这种册页型、手卷型的字帖,包括这种印刷体、印刷本,包括对原拓进行分装。”周龙涛说。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曲阜碑帖拓制技艺被山东省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龙涛的团队以老艺人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艺人,在继承碑帖拓制技术的同时,不断发掘传统拓制技术,除了“扑拓”技艺外,还发展了“擦拓”这一特有的拓片制作技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对这一技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各种“修学游”“研学游”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曲阜体验到传统碑拓技艺的魅力,这一古老的技艺正重新焕发光彩。(记者 杨柳 通讯员 孔大儒 孔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