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风雅骗局——《兰亭集序》竟然被骗走了?

 刷单返利杀猪盘!美女背后是抠脚大汉?

某电商再砍一刀还差一分钱?原来是脚丫味的老坛酸菜!

这个世界每天都是愚人节,当然,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在千锤百炼之下,早都已经见多识广、身经百战了。

我是慧鉴艺术讲堂的藏山君。今天,我想借着咱们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最风雅的一个骗局作为经典案例,来分析一下,从古至今——

  1. 骗子们究竟有哪些招数?

  2. 到底是如何布局的?

琢磨明白这两点之后,当你再有机会面对一场骗局的时候,就有了必胜的把握!

毕竟,在一场骗局里,谁有才,谁就赢了!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上巳节,也就是1669年前,王羲之跟几位子侄,还有好友谢安等等一票文人雅士,在山阴会稽玩当时最时兴的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王羲之把此事记录下来,就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太长不看,可跳过引用。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文徵明《兰亭修契图》局部

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 故宫博物院藏

现存的《兰亭》版本很多,然而都是各种摹本、临本、帖本,而且数量多得不要不要的!

可唯独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原件,却销声匿迹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史上最风雅的一场骗局。

这个骗局,其实就生动的记载在1300年前盛唐时代的《萧翼赚兰亭图》上。

这个“赚”字用的文雅,其实,就是骗。

这个故事记叙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怎么被人活生生骗走的?

《萧翼赚兰亭图》故宫博物院藏

众所周知,王羲之出身天下第一豪门琅琊王氏。“兰亭雅集”中,王羲之和谢安他们俩的家族,正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说的王和谢。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羲之、谢安

王羲之在当时也是声名赫赫,他的东西,那也算是一件难得的宝物。

琅琊王氏这一门足足兴盛了好几百年。他的这件《兰亭集序》原本也一直妥妥帖帖地在家族内传世,一直传到了他的第七世子孙——王法极手里。

这位王法极是谁?就是大名鼎鼎的智永禅师。他作为琅琊王氏的一员,更是得益于老祖宗王羲之、王献之等人,在书法史上,也算是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不过,作为一个和尚,智永禅师是脱离了俗世,没有后代的。于是等到他圆寂的时候,就只能把祖传的王羲之墨宝传给了自己的徒弟——辩才和尚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兰亭集序》这件宝贝,就离开了强大的琅琊王氏的掌握。


话说,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个时候,皇上还是东晋穆帝。

等到墨宝传到辩才和尚手里,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现在的皇上,已经是唐太宗了。

众所周知,这位皇帝不但政治成就极高,在艺术上也颇有造诣。他尤其酷爱书法,可以说是王羲之的跨世纪铁粉,砸重金收集了很多他的作品。对于声名赫赫的《兰亭集序》,唐太宗可以说是“垂涎已久”。

当唐太宗知道《兰亭序》在辩才和尚的手里,急忙下令,召辩才和尚进京。叫来干嘛?当然是试图利用皇帝的权威,再加上功名利禄,让辩才献出《兰亭序》。

按理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可是没想到啊,这辩才和尚面对皇权,愣是一口咬定:《兰亭序》在师傅去世后,就不知所踪了!自己什么也不知道!

唐太宗毫无办法,只能放他回去。但是身为帝王,有这么一件儿求而不得的宝贝就躺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那感觉,简直是抓心挠肺啊!

皇帝根本无法死心。

这样来来回回把辩才叫进京三次之后,都毫无作用。

此时,宰相房玄龄站了出来,决定为君分忧。

怎么分忧呢?

他提议:既然无法豪夺,那就巧取吧!

——既然要不到,那就用计!

呃……这事儿嘛,就交给监察御史萧翼去干吧!


这位萧翼是何许人也?

他出身兰陵萧氏,是梁元帝的曾孙。身为皇族后裔,又能得李世民器重,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一定是一位大才子!

果然,萧翼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出招了!

他乔装打扮,将自己扮作一名普通的书生,随身带了几件唐太宗收藏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来到辩才和尚所在的云门寺,假装参观寺院,制造了一次“偶遇”。

辩才和尚以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施主,欣然接待。

二人在说话间谈文说史,聊得非常投机。辩才感觉这个书生才华横溢,简直是相见恨晚!当晚,萧翼就留宿在了寺里。

此后,萧翼常常前来云门寺。仆从们烹茶煮酒,他们二人谈笑作诗。很快,两人竟成了知己。

萧翼的第一招——取信于人,成功!

可惜,面对唐太宗还能够保持警惕和机智的辩才和尚,此时却万万也想不到,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是面前这位“知己”布下的一场大局。


萧翼就这样滞留在此地,时不时的就来寺里跟辩才聊天,促进感情。

这样铺垫了一段日子之后,等到时机成熟了,萧翼开始“下饵”了。

有一天,他拿出从皇上那儿借来的“二王”书法,自称是家传的宝物,特意拿来跟“知己”共同欣赏。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别说今天是国宝,放在当时也差不离。

见到萧翼手上的东西,辩才和尚果然上钩了。两人就书法的真伪优劣进行了一番深入而亲切的探讨。

最后,辩才终于忍不住提到了自己的宝贝——王羲之的亲笔《兰亭序》。

本来呢,他为了防止有人觊觎这件珍品,特意在房梁上做了一个暗格,把它藏在里面,绝不轻易示人。除了他自己,根本没人知道,寺院那布满灰尘的陈旧房梁上,竟然藏着这么一件儿宝贝。

只要他不说,就只有天知地知。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然而此时,他把这位新朋友当成了莫逆之交,惺惺相惜,已经上了头,竟然主动将宝贝取了出来,打算跟知己一起赏玩!

这一步,分毫不差的踩在了萧翼设好的彀内。

请君入瓮——成功!

一切,正中他的下怀。


藏匿极深的目标,终于出现在眼前,萧翼却并不着急。

他见到面前的兰亭真迹,非但没有双眼放光、贪相毕露,反而开玩笑说:依我看,这是件儿“响搨”的东西吧?

“响搨”是古时候临摹、复制书法的一种方式,简单说就是把纸绢盖在原件上,对着光,依照透过来的笔画来描画,以达到粗看去跟原件几乎一模一样的效果。如果你小时候模仿过家长签字,那这一招,你肯定非常熟悉。

萧翼说这件《兰亭》是响搨的东西,其实就相当于是在说:你这件兰亭怕是个复制品吧?

这可是师傅祖传下来的宝贝!竟然被“知己”看成假货?

面对如此重大的分歧,辩才和尚自然不服气,免不了与萧翼再次进行了一番探讨。

探讨结束后,为了方便好友进一步修习“二王”墨迹,萧翼非常大方地,把自己带来的所谓“家传”二王墨宝都留在了寺里,供辩才和尚每天鉴赏、临摹!

这个大招一出,辩才和尚深受感动。

这么多贵重的宝物,“知己”竟然直接留在了自己手里,毫不介意!而他,竟然还死命藏着一件《兰亭序》?

这样的信任、这样的情谊,让他如何能继续怀有提防和怀疑之心?

欲擒故纵——成功!

从此以后,辩才和尚以及寺院里的人都对萧翼彻底放了心。萧翼在寺内出入,就像出入自己的家一样。

二人常来常往,辩才每天沉迷于这些墨宝,深入研究,再也没有把《兰亭序》收回那个谁也不知道的暗格里。

直到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

这日,萧翼趁着辩才外出的机会来到寺院,像往常一样,寺院的和尚们根本无人监督。那些墨宝也都老老实实待在辩才和尚都屋里。

萧翼大大方方的、一口气拿走了《兰亭序》和皇帝的所有宝贝,径直离开。然后才恢复了身份,召唤辩才和尚,告知了真相。

辩才这才知道,一切的情谊和好处,竟然都是有目的的!那些“知己”之间的风雅意趣,竟然只是一场戏!重重谎言之下,一切只为了让他安心拿出手里的宝贝。

辩才捶胸顿足,然而悔之晚矣。据说,在沉重的打击之下,不久便离世了。

从此之后,这件稀世珍宝就到了唐太宗的手上。由于对这件宝贝实在热爱,皇帝多次命令大臣们临摹上面的书法,其中不乏多位唐代书法大家。而后世的诸多《兰亭》摹本,大多来源于此时。

这个风雅的骗局,就记载在唐代何延之《兰亭始末记》中。

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幅《萧翼赚兰亭图》。原画没有流传下来,如今传世的是宋代的三件摹本,很幸运的都在国内,分别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

《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藏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骗局到底为什么能成功?

辩才并不笨,甚至可以说,是个难得的聪明人,以至于李世民召见了他三次,都拿他没有办法。可是,为什么他却那么“轻易”,就掉进了萧翼的陷阱?

追根究底,萧翼是用辩才所痴迷热爱的东西为诱饵抓住的是人内心的渴望,最终利用他的信任,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因此,当你忽然遇到一位,短期内让你特别信任、对他/她充满情谊、并且抓住了你内心的渴望,甚至还拥有你所痴迷的东西的时候,

你可千万——要、小、心、了!

怎么样,这古代的骗局,比起当代来,也是不遑多让,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不过,就这个骗局来说,对骗子的素质还是有很高要求的。要是换个不够风雅、不够有才的人,那还真不够格当这个骗子。

都看到这里了,不如关注一下“慧鉴艺术讲堂”吧!公众号同名呦~

等等!那《兰亭序》最后去哪儿了?


李世民死后,把众多珍贵书画一起带入了昭陵,其中自然包括他最心爱的《兰亭序》。

史上曾有记载说,昭陵早已被盗,里面的文物珍品都已经遗失了。

然而,我们今天的文物考古专家探索多年,并没有在昭陵范围内及其周边,发现任何被盗的痕迹。因此,近期专家们普遍认为,昭陵的地库,依然完好无损地藏在陕西九嵕山的肚子里。

换句话说,唐太宗的墓很可能还完好无损。等到不知多少年后,昭陵得以开启的那一刻,《兰亭集序》和唐太宗的众多宝物,或许会在万众瞩目之下,重现世间!

文|藏山君

欢迎关注慧鉴艺术讲堂,艺术超简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