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卫建民:略谈《金岳霖集》

头像.jpg

金岳霖

西南联大自抗战胜利后复员,北方的三座大学如飞鸟各投林,一分为三。这段中国教育史上的慷慨悲歌,今天还在被热议。金岳霖先生是西南联大哲学系的教授,当年哲学系的学生寥寥几十人,但却出了殷海光、王浩、沈有鼎这样的杰出人才。近80年来,读书人在谈论西南联大的教授时,也在谈金先生的种种趣闻。后来者有兴趣谈论老先生们的逸闻趣事,是因为消逝的老先生们太可爱,而且是广陵散绝。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附有两篇报告,报告人分别是陈寅恪、金岳霖。今天,还有人对这两份报告有异议,认为陈寅恪是历史学家,对哲学史不熟悉等等。对金岳霖的报告,我还没看到有人发表不同意见。

文章.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过一批学者文集。其中,《金岳霖集》收入金先生的代表作多篇,我只介绍一下他三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在华沙国际哲学大会的演讲。

在《中国哲学》里,金先生说:“中国哲学非常简洁,很不分明,观念彼此连接,因此它的暗示性几乎无边无涯。结果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加以注解,加以诠释。”在这里,金先生指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并且点明学术史上的许多公案,许多学者的皓首穷经,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哲学简洁而不清晰,不是逻辑的。他又说:“哲学或宗教给人一种内在的约束,法律给人一种外在的约束,这类约束在任何社会都需要的,也都为中国哲学所承认,但是这并非鼓吹取消各种原始本能的作用。”在内外约束都存在的条件下,人还如何保持原始本能?金先生提出这个问题,阐明了这个问题。在谈到儒家时,他是这样讲的:“与道家相比,儒家在政治思想方面要积极得多。孔子本人就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他十分明智地不当独创的思想家,宣称自己只是宪章文武,祖述先王之道。他在有意无意之间,成功地使自己的创造性思想带上了继承传统的客观意义。”在这里,他既说明了中国哲学的特点,也说明了中国哲学家如孔子的思想的形成。这篇谈中国哲学的论文,是1943年用英文写的,后由他的学生译为中文。

《金岳霖集》.jpg

在《金岳霖集》里,还有一篇精彩的论文,题目是《哲学与生活》。在谈到学术领域分工越来越细时,金先生写道:“越来越多的学者在越来越窄的知识领域里成为专家。每一个细小的知识分支都成为一个技术园地,很难指望安居其中的专家成为整个学科的大师。”知识领域的分工越来越细,大学研究院过道的墙上介绍本院博导的专长时,和医院介绍医生的专长一样。从照片到文字,大学和医院的宣传形式都没有两样。分工产生无数专家,媒体却需要“大师”,所以,凡是逝世的老先生,都市媒体都一律称为大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金先生说:“通过教育,人们应当学会安祥,能够毫无愧色地宣称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因为正是他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在推动着他们的生活。”中国的教育,从理论上说都讲“育人”。我爱看旧时代大学的黑白老照片。我发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在大学这个园地里,到处散发的是朝气蓬勃、轻松快乐的气氛。细看男女同学的容颜,眼睛很亮!他们都通过教育变化了气质,大学生像个大学生。教育使学生的气质转化,证明了教育的成功。必须要说的是,哪怕在战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中国的学生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按金先生的说法,教育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信仰。我理解金先生说的信仰,不是政治、宗教的信仰 ,而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人生态度。

读书界谈金先生的逸闻趣事,他给人的印象是个天真的怪人。他自己写的片段式的回忆,那种措辞和表达形式,刚毅木讷,自树了一个天真、怪异的形象。然而,请读他1957年在华沙国际哲学会议上的发言吧!你读过这篇漂亮的发言,肯定会说金先生是个能言善辩、风度翩翩的演说家。发言的题目是“自由人的使命”。在1957年,金先生就敏锐地感觉到现代社会的问题,他说:“巴尔福曾经写过一本《信念的基础》这样的书。在谈到机器的时候,他说道:快,越来越快,我们是铁主人,我们制造的产品现在推动着我们。”今天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是让人更自由还是让人通向奴役之路?作为哲学问题,金先生如在地下有知,肯定会有他的看法。

《金岳霖的回忆》.jpg

《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是他的学生刘培育主编的。这本纪念集,收入金先生的回忆和不见于它集的文章;还辑入他人对金先生的评价和回忆。金先生写的《悼沈性仁》,是记人的优秀散文,读这篇散文,你会看到他的另一面:痴情、柔情,还有诗人一样的抒情。和鲁迅的《伤逝》相比,金岳霖的这篇文章毫不逊色。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