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交易日成交额不足10亿,北交所如何“动起来”?

风口财经记者 许耀文

  今年6月份,北交所上市企业数“破百”,可谓竖起新的里程碑。在“龙头”作用的撬动下,中小企业的上市积极性被点燃,2022年上半年新三板新申请挂牌企业数同比暴增331%。

  企业以进入资本市场为荣,但企业期待的是流动性充裕的市场。自北交所开市以来,新股频繁破发、单日总成交额跌破3亿元、打新热情下降……光环之下,流动性依旧是北交所绕不开的关键词。

上百家公司,一天成交额仅几个亿

  7月5日,恒进感应上市,当日盘中破发,最后在绿鞋机制的保护下,收平至发行价。第二天,则成电子上市,当日破发。

  今年6月,北交所有7只新股上市,目前只有奥迪威、优机股份与荣亿精密在经历过破发之后“浮出水面”,其余4只依旧低于发行价格。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A股市场新上市的31只个股中,目前只有北交所这4只个股低于发行价格。

  其实,不止是近一个月北交所新股破发频繁,早在3月份,北交所就因这一话题引发争议。然而,窥探其中,与破发本身相比,投资者更在意的是破发背后的流动性问题。

  “从市场的表现来看,北交所的流动性是低于预期的。”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规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董秘一家人”创始人崔彦军在接受风口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运行至今有喜有忧,其中不尽如人意的症结就在于流动性。不管是股票定价还是交易诉求,北交所的基本功能都未能很好的满足需求。

  从交易诉求方面来看,北交所近半年的成交额数据走势低迷。

  截至7月8日,北交所开市以来已有158个交易日,只有69个交易日的总成交额大于10亿元。其中,仅开市首日的总成交额突破50亿元。

  此外,在158个交易日中,有39个交易日的总成交额低于5亿元。7月7日,北交所有100只个股正常交易,当日成交2430.21万股,总成交额仅为2.89亿元,创历史新低。

  “上百家公司,每天的总成交额仅3个多亿,是远远不够的。距离投资者、企业甚至管理层的预期有很明显的差异。”崔彦军表示。

  机构投资者是北交所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公募基金等机构资金而言,有流动性,这个市场才有吸引力。

  截至7月8日,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的表现平平无奇。嘉实北交所精选两年定期混合A的亏损最严重,收益下滑19.48%。但与5月份8只主题基金全部“亏损”的局面相比,有2只基金已实现盈利。其中,易方达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混合A表现最佳,但区间收益也仅为2.61%。

  子沐研究创始人刘子沐认为,北交所像是陷入“囚徒困境”,流动性与场外资金之间就像围城。下半年,北交所扩容的进程会加速,这对于目前流动性不足预期的北交所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2021年年报与一季报的披露,涌现出一大批符合北交所上市条件的优质企业,好的公司上市会进一步加固北交所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但当越来越多的标的进入北交所市场,却没有增量资金进入时,新股发行和流动性的变化不会太乐观。打新的热情也会下降,那么新股发行即破发的情况恐怕会成为常态。有量才有价,才有平衡估值,没有增量资金的市场,流动性也很难有改变。”刘子沐表示。

拯救流动性的三大关键:投资门槛、配套机制、指数

  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流动性、有交易才有市场。公司质地是吸引资金进场、改善流动性的根本。让更多各行各业的细分市场的龙头企业来北交所上市,能增强北交所的吸引力,但这并非唯一的影响因素。

  中泰证券战略客户部总经理、投资银行业务委员会副主任、成长企业融资部总经理朱锋在接受风口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流动性受发行人、投资者、机构、平台等参与者的合力影响,并且与市场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

  “当前,参与北交所的资金大部分来自机构投资者,可考虑进一步优化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以提高这一部分资金进场的积极性。”朱锋表示。

  目前,北交所与科创板的投资者准入门槛相似,且与科创板的投资风险相比,北交所的投资风险并非处于劣势。6月13日,科创板迎来开板三周年纪念日,市场再度传闻将会降低科创板的投资者门槛。

  “在没有大规模新增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情况下,各个板块之间会存在对现有资金的竞争。因此,适当优化北交所投资者门槛,或能有效增加个人投资者群体数量,引入这一部分的资金比例,进一步提升北交所的活跃度。”朱锋表示。

  从恒进感应等优质企业股价波动的情况来看,通过引进优质企业标的尚不足以提高流动性。多位专家表示,若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进一步增强北交所的配套。刘子沐认为,应尽快重启对北交所主题基金的审批,并推动混合做市交易,改变北交所“只有卖盘没有买盘”的局面,增强北交所市场中各方的“博弈”,这对于提高北交所的流动性来说很重要。

  “如果北交所每上市10家企业就审批一只北交所主题基金的话,会带动整个市场的资金增量,有增资的配套交易会带动北交所的流动性变好。”刘子沐表示。

  此外,随着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破百”,投资者对北交所指数的关注度飙升。

  崔彦军认为,北交所指数能否尽快发布同样是影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指数不仅仅是市场行情的体现,还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可以吸引长期、稳定的资金入市。当前,缺少了北交所指数,投资者就缺少了一项重要的参考,势必会影响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记者从北交所获悉,北交所将择机发布北交所指数,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选择和指引。

北交所与新三板流动性倒挂,底部已至?

  投资者缺乏“赚钱效应”,势必会对市场信心造成影响。

  随着全面注册制、转板制度以及退市制度的推行与落地,一些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将获得更多上市空间。注册制虽然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难度,但也绝不是企业填填表格、走走程序就能进入资本市场的。

  朱锋认为,注册制会更多的听到市场的声音,实际上也提高了中介机构的责任,“北交所与沪深两市的情况有所不同,沪深两市的上市企业多以首发为主,而北交所上市企业从新三板挂牌企业中产生,在治理与信披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保荐机构应从观念上作出改变,重视项目选择,提高执业质量,对上市企业和市场负责。”

  “如果能有标杆性的优质企业进场,让投资者有钱可赚,我认为赚钱效应会得到改善,同样能增强市场信心。北交所的门槛既有要求,又有包容性,但市场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既上下层合力,也需要时间。”崔彦军表示。

  “北交所对上市企业有包容性,我们也应该对北交所有包容性。”朱锋认为,对于北交所,投资者既要有预期,也要有务实的态度,“用短时间的表现来评估北交所,对于北交所来说是欠缺科学与公平的。即便是天才儿童,也不能期望他不到一岁就能考上大学。”

  投资者的选择是对“希望”的侧写。好在,投资者并未冷落北交所。在朱锋看来,机构对北交所的热情不减,充分证明了北交所的发展潜力与长期价值。

  刘子沐认为,北交所的流动性与新三板市场倒挂,说明北交所的流动性已进入底部区域。有机构认为,目前是布局北交所的时机。

  日前,由券商代销的首只北交所私募基金——指南创远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正式完成备案并成立。招募说明书显示,该基金的封闭期为两年,以发掘新三板及北京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的企业价值为主要投资策略。

  “以中泰证券为例,为抓住北交所这一机遇,我们与山东省新动能基金公司等相关机构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并设立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投资基金,通过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服务‘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的合力。”朱锋表示。

  当前,北交所仍处于市场建设起步期,制度、产品和服务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记者从北交所获悉,北交所将持续通过改革创新提升市场功能,提出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交易活跃、丰富融资品种、优化市场生态与提升公司质量五大方向,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改善流动性的重视,致力于通过优化服务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