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不种桔梗如何成为“桔梗之乡”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没有大规模的桔梗种植园,却拥有“池上桔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镇1.5万名常住人口中有一半参与桔梗加工,产值达2.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桔梗生产加工集散地。

“别看池上镇现在没有大规模的桔梗种植园区,但我们现在的年订单种植量在4万吨以上,年产值达2.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桔梗生产加工集散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出口桔梗标准化示范园区。”说起桔梗产业发展,博山区池上镇党委书记张浩十分自豪地说,这源于一颗种子的“外出借地”新产业发展模式。目前,“池上桔梗”远销海内外,池上镇也成为驰名中外的“桔梗之乡”。

开花的桔梗

“池上桔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张浩说,池上镇作为淄河水源保护地,空气、土壤、水质原始状态良好,无污染,良好的自然条件让池上桔梗以品质好、口感佳而声名远扬,池上镇的百姓几乎家家种植桔梗,收入可观。

池上桔梗优良的品质赢得了韩国客商的青睐,桔梗种植量逐年递增,借着这一产业优势,当地更是在产业发展上下足了功夫,逐步发展起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桔梗产业模式。“池上桔梗”也由此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桔梗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支柱。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大对桔梗产业的发展扶持力度,为了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更是不断调整完善产品产业结构,推动池上桔梗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桔梗这一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也逐步做大做强。“池上桔梗”先后获得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等多项荣誉,并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作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池上桔梗更是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2008年7月,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淄博市博山桔梗产业协会应运而生,通过“协会+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实现了桔梗统一标准化种植、统一收购价格、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工资福利、统一出口报价、统一参加展会的“六统一”管理模式。

桔梗加工现场

“这一管理模式彻底解决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实现了行业组织对产业企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淄博市博山桔梗产业协会会长王建军说,协会如纽带般将桔梗加工企业迅速团结在一起,内抓质量,外抓“一体化管理”,规范了出口市场秩序,池上桔梗也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了强有力的话语权。“池上桔梗”开始大量出口海外,更是成为韩国的畅销产品,产品占有率达60%。

“池上桔梗”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但一个难题接踵而至。“桔梗有不宜连作的特性,经过多年种植后,池上镇的土壤不再适宜种植桔梗,池上桔梗面临无产品可生产的困境。”王建军说,淄博市博山桔梗产业协会开始考虑产业转移。经过多方考察,他们发现内蒙古赤峰市土壤成分与池上镇相似。一场大规模的种植产业转移行动开始了。

2010年,远近闻名的池上桔梗种植基地开始进行转移,池上桔梗的种子“外出借地”。经过10余年探索发展,池上桔梗已在内蒙古赤峰市建成大规模种植产业园区,池上镇则借机优化桔梗相关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我们提供种子和技术人员,内蒙古赤峰市发展种植产业园,产品成熟后再运回到池上进行加工,最后统一以‘池上桔梗’的品牌销往国内外。”王建军说,目前,池上镇年订单种植量达4万吨。

桔梗加工更是成为池上镇的支柱产业,通过固定及灵活用工等多种方式,为池上镇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难题。“目前,池上镇1.5万名常住人口中有7000多人从事桔梗加工,依靠桔梗加工产业池上镇大量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张浩说,当地农民60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可以直接到工厂车间上班,有固定收入,60周岁以上的可以到各村桔梗刮皮点工作,村民不出村也有活干,有钱赚。

目前,池上镇的桔梗刮皮点约有60余家,5000多名工人大多为中老年农村妇女。“我在村里的桔梗刮皮点上班,一年可以收入好几千元。”当地一位村民说,桔梗粗加工不受季节限制,全年都可以进行,这让他们的工作很是方便舒心。桔梗产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池上镇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将桔梗远销到了海外,当地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