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图鉴丨蒙古野驴:千万别再“指驴为马”

 天山网记者 谢慧变

  犟驴、黔驴技穷、驴唇不对马嘴……哎,跟“驴”有关的词,没几个好的,作为驴家族中的一员——蒙古野驴真的很不服气。

  你们可还记得,冬奥会开幕式直播,冬至的那幅万“马”奔腾的画面,其实就是我们蒙古野驴,看我们英姿飒爽、驰骋戈壁,是不是也很壮观!不过,很多不了解我们的人真的指“驴”为“马”。

  我们的外观乍一看,确实有点像马,实际上除了体格比马稍微小一点外,还有很多和马不同的特征,比如耳朵稍长又尖,尾巴细长且尖端毛较长;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基部;腹部呈黄白色,四肢内侧呈乳白色……凭借这些,细心的人类其实是可以认出我们的。

  不过,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要想偶遇我们也不容易呢。不仅因为我们数量少,生活在荒无人烟的茫茫戈壁,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我们的智商不一般,也因此能够适应荒漠戈壁的严酷环境。所以,以后再说“笨驴”或者“蠢驴”前得好好思量一下了。

  这一点,常年研究我们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杨维康研究员团队是可以作证的。

  我的家族主要生活在蒙古国南部戈壁地区,中国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北部、新疆东北部的中蒙边境地区以及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山保护区”),其中80%生活在卡山保护区。

  最近,我看到了一则令人欣喜的消息,研究我们的科学家说,我的家族势力在逐步壮大,我的同伴数量已经由2016年的2000余匹回升至目前的4000匹左右。这意味着,以后出去吃喝玩乐都不愁找不到小伙伴了。

图为蒙古野驴(左)和盘羊共饮一泉水。图片由卡山保护区提供

  讲到这里,你可能有些好奇,我们如此庞大的家族究竟依靠什么生存呢?

  在卡山保护区,我们一般会选择地形较平坦的平原和山间盆地作为栖息地,水是我们首要考虑的因素,一般我们会在距水源点小于20公里的区域生活。为了确保安全,我们更喜欢集群而居,有时会和几百个同伴一起生活,这样能够保证采食或者休息时总有同伴在警戒。我们不怎么挑食,针茅、绢蒿、梭梭和驼绒藜等都是我们的主食,吃什么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不仅如此,在干旱缺水的季节,我们还可以用前蹄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刨出约60厘米的深坑,并饮用随后溢出的地下潜水,当地牧民称之为“驴井”。这口“井”不仅方便了我们,也为生活在这里的其他动物带来了便利,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和其他动物“共饮一泉水”呢!

  这些年,最明显的感受是,随着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不仅我们蒙古野驴家族壮大了,在卡山保护区,我还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同类。这充分证明,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对我们的保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