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反映课难上、学难教。现在的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厌学情绪强,老师的情绪也因此受到影响,产生厌教情绪,尤其是部分青年教师,视课堂如战场,每次上课之前如临大敌,下课后如释重负。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也非常不利。尤其是思想品德学科,按照一般的思维定势,总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枯燥的说教,上课时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得到的是一些教条却不知道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是不真实的东西,和现实是自相矛盾的。难怪许多政治教师发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呢?我认为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浓厚的兴趣,可以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当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品德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简单谈一下我常用的几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第一、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带有指导性的根本方法。启发式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应以自己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直观的、现代的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展师生双边活动,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真正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觉悟。   第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恰当感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恰当感人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就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能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   例如,在讲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可用“量体裁衣”、“量足买鞋”打比喻。我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脚,把生产关系比作人的鞋,脚的大小决定着鞋的变化(人的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所穿的鞋也要随着脚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但鞋对脚也有反作用(当它们二者适合时,走路快,感觉舒服;当二者不适合时,走路慢,且不舒服)。不适应脚的鞋最终会被淘汰,被新的适合脚发展的鞋所代替,但决不能让生产力反过来适应生产关系,闹出“适履削足”的笑话。   再如,我在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我先点明,热爱祖国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然后从侧面举了美国人内森黑尔为祖国英勇献身的事例,并在黑板上写出了内森黑尔临刑前的一句名言:“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我唯一遗憾的是我只有一次生命可以奉献给我的祖国!),让学生高声连读三遍,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懂得了能够为祖国献身是一种最光荣、最神圣的事情,真正理解了“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光荣义务”的深刻内涵!   第三、结合教材,运用不同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中有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不容易掌握,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成形象、具体、简练、有趣的几个数字、顺口溜或者表格等等,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比如,在进行初三《思想思想品德》第四课时,我把整个课文内容概括为“一、二、三、四”四个数字,即一条道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两个国情:人口国情和资源国情;两个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三个问题: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三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四个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这样,第四课的基本内容便轻松地记在脑海里了。   第四、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美的语言能涤荡人们思想的尘垢、净化人们的灵魂、孕育人间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您想使知识不变成僵化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政治课的感召力、说服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实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语言美主要来自教师的心灵美、情感美,教学语言要有情感色彩,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要在语言中表达出教师的爱憎之情、忧喜之感;要体现出教师的正义感、责任感。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体察到老师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期望,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他们不仅被老师的讲授所吸引,也会被老师的情绪所感动,师生情感交融,教学效果就会增强。   第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政治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民主执教,摆正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热爱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平等坦城的师生关系。我们不光要提倡“尊师爱生”,还要提倡“尊生爱师”,让师生双方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信任,都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自然就有可能顺利地、生动活泼地开展双边教学活动。 第六、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荀子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思想品德教师如能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制作使用直观教具,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意自己的教态语言,把学生思维带到情境中,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授“难保三春晖”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一段《田世国捐肾救母》的视频,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效果良好,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了,大家对孝敬父母也就有了直接体验,并融入有声有色的教学意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为了抓住学生这个主体,我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对后进生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为了了解每个学生,我熟记每个学生的姓名、个性特点,这样就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更便于组织教学、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总之,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对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深入联系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来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