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记者拍下她“溜索”飞渡怒江!今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

还记得这个画面吗?

2007年

8岁的傈僳族姑娘余燕恰独自坐溜索

到对岸的小学上学

身下就是湍急的怒江

今年6月

余燕恰从昆明医科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毕业

她选择回到家乡怒江州就业

成为怒江州人民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

而余燕恰与江苏电视台之间

还有着这么一段交集……

2007年,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接到线索,称在云南怒江,一根钢索横跨怒江两岸,一只滑轮、一条简单的绳索,就是怒江孩子们每天求学的艰险之路。

峡谷深处的孩子们的生活状态究竟如何?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决定远赴云南,联合云南电视台记者,横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了金沙江、澜沧江,途经了三个地州,行程2700多公里,最终抵达怒江峡谷深处。

记者的目的地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当时这里的大部分人过怒江,只能依靠溜索。

耳边是呼啸的风声,身下是汹涌咆哮的江水。

在采访中,记者在当地老乡的协助下,使用溜索“飞”过了近200米的咆哮江面,体验到了这种过江方式的不易。

当年的摄像是这样拍摄的

在记者采访时,恰好拍到了身着粉色上衣独自溜索过江的女孩余燕恰。

△余燕恰拿着过江的工具

当时,余燕恰8岁,上小学一年级。

由于体重太轻,余燕恰每次溜到一半就会挂在钢索中央,之后要继续用手抓着钢索爬过去。

在奔腾不息的怒江之上,孩子的生命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倔强。

报道播出后,全国20多家媒体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声势较大的爱心募捐活动,无数的爱心人士纷纷解囊相助。短短两个月筹集善款140多万元。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三次派出记者深入怒江,跟踪报道爱心桥建设的进展情况。

2008年,第一座怒江爱心桥建成,余燕恰被邀请第一个过桥。第一次见到桥的她,却因紧张挪不动步,最后被别人搀扶着才走了过去。

△站在当年的爱心桥上

如今,怒江之上,越来越多的桥陆续建成。

余燕恰说,这些年,一直有各界人士关注她的成长,为她的学业提供支持。

“我家里很困难,许许多多爱心人士不求回报,资助我读书,鼓励我不能放弃。”这些善意,一直被她记在心底,也激励她在学习上加倍努力。

△长大后的余燕恰在家门口新建的大桥前

2018年,余燕恰高考取得568分的成绩。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选择医学相关专业,“家乡医疗资源不充足,从事医疗工作一直是我的梦想。”

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她一直梦想着能为家乡做些贡献。靠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余燕恰成功被怒江州人民医院录取,今年9月将正式上岗。

而在余燕恰的升学过程中,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也在怒江两岸如火如荼地接力展开。

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下,余燕恰家从半山腰搬到江边,盖起了新房;她一路升学,都有助学金帮扶;怒江峡谷用来过江的溜索,于2016年全部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取代,各族群众出行更加便利,而余燕恰家下面的江边,又新建了一座更大的桥梁……

 江苏卫视《新闻眼》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 戴玲燕  

  综合 / 人民网 央视新闻

  编辑 / 任思燕 吴怡 刘琳

©江苏新闻

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