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昌】蔡子龙:创业路上永葆尖兵本色

盛夏七月,阳光如同没有边际的瀑布,朝着甘肃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红辣椒种植基地倾泻而下。现在,这里放眼望去还是一片翠绿,再过一两个月,这里就会完全被一片红色覆盖。

公司总经理蔡子龙穿梭在基地中间,一边查看辣椒长势,一边处理各种业务电话,他已经在为辣椒的销售做准备了。

步履矫健,说话铿锵有力,处事坚决果断,这个34岁的男人尽管已经离开部队数十年,但从他的言谈举止间依然能看出军人的气质。

“从2005年开始,我在武警北京总队当了五年的兵。五年间,见了世面,也受过伤、立过功。”回忆起当兵的日子,蔡子龙除了觉得辛苦之外,更多的是感到自豪。

2010年,蔡子龙光荣退伍,回到家乡永昌县水源镇永宁村。当看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依旧是那么落后、残破时,他的心里受到了很大冲击。退伍第一年,他选择到江苏、上海、南京等地闯荡,与此同时,回家乡做一点事情的想法也在悄悄萌芽。“一年下来,跑了很多的地方,但总感觉心一直飘着,定不下来,于是就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蔡子龙说。

水源镇的气候条件适宜辣椒生长,当时村上已经有人在小规模地种植红辣椒。蔡子龙接过父亲挥了一辈子的锄头,在自家的地里试种了5亩美国红辣椒和铁板椒,到秋天收获的时候,再卖给农村人所说的“菜贩子”。

“分散的中小规模种植户没有销售渠道,只能依赖贩子。辣椒成熟的时候,如果碰上不好的天气,贩子想什么价格收就什么价格收,农民非常被动。如果能把种植户组织起来就好了。”蔡子龙体会到了农民的无奈,也看到了商机。

第二年,他联合几名退伍军人,动员部分种植农户筹资、贷款,成立了永昌县德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种植1000亩红辣椒,和四川的客户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

合作过程中,四川客户提出想法——双方合资在原产地建立辣椒储存基地,进一步深化合作。于是,2013年,专业从事红辣椒种植、收购、加工、储运的甘肃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拥有36个辣椒储存池和2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辣椒种植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蔡子龙的辣椒事业步入正轨。

但是,创业的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第一年辣椒快收获的时候,遇上霜冻天气,近百亩辣椒倒在田间,未采摘的辣椒全部冻烂,损失惨重。蔡子龙吸取教训,远赴各地考察学习,积极引进与当地气候条件匹配的新品种,并修建育苗大棚,将传统的种子种植转为育苗移栽。这样一来,辣椒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都避开了不良天气的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有力保障。

短短几年间,德源的名气越来越大,辣椒产品远销四川、山东、北京等地,供不应求,成了叫响省内外的地区品牌。

顺应市场需求,蔡子龙适时提出走“特色+规模+品牌”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公司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建立了集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大力推行订单农业,与周边村镇合作打造35000亩种植基地,稳步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

在蔡子龙的带领下,辣椒成为水源镇的主产业和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德源公司也成为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下属的永昌县德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凭着一腔热血,敏锐把握发展良机,蔡子龙带动当地村民和其他退役军人一同发家致富,公司安置退役军人10余名,带动本地就业120多人,季节性用工19000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达1900多万元。

逢年过节,他会为村上的五保户、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物资,同时积极参与贫困帮扶等公益事业,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给予资助。2021年12月,他被共青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授予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他还荣获“金昌市向上向善好青年”“金昌市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记者:刘欢欢

编辑:于菊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