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拍点推荐 | 凤凰:斗笠传承 苗家文化

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台地在古代被视为“蛮地”,山峰险峻、峡谷幽深、森林茂密、人烟稀少,苗家人生活极其清苦。他们为了生存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风里来雨里去,离不开挡雨遮阳的器具,其中最重要的是斗笠和蓑衣。

描绘斗笠花印 龙汇文 摄

苗家人把斗笠叫作“斗篷”。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斗笠能挡住雨、遮住雪、罩住阳,还能防灰尘,套戴在头上很轻巧,不妨碍双手做事,挑担子、背背篓也没有影响。慢慢地,斗笠便成为苗家人出门远行、上山劳作必不可少的随身携带用具。

各个地方的斗笠因雨季、雨量、植物不同,用材、形状、工艺上也有不同。腊尔山台地苗家人编织的斗篷具有明显的山区特征,一般有两个款式:一是雨天挡雨用的大斗篷,篷面宽、坡度小,竹篾较粗,工艺也相对粗糙,能承重,用深颜色的竹篾编织,顶部和外缘略有弧面,雨水淋在篷面慢慢滑落,流速平缓,均匀滴落;二是晴天遮阳的尖斗篷,篷面小、坡度大、竹篾细、重量轻,工艺精巧,呈圆锥形,用浅色竹篾编织,篷面漆成黄色,太阳照射可以反光,减少热量吸收。

编笠坯 龙汇文 摄

苗家斗笠构造合理、制作精细,里外两层为竹篾编织的蜂窝状篾网,作为框架。中间夹笋壳、窗棂纸、棕毛,里外切合夹紧。外缘竹篾锁边,组合成圆锥体,顶尖外斜内空,合理利用内空安装头套圈。头套圈用细篾丝结缕或用金银花藤芯编织,柔软可塑,大小可变,而且不吸汗水,可以拆卸洗刷、更换。

苗家斗笠最显著的特点是编织斗篷的用材。聪明的苗家人就地取材,利用本地生长的竹子、棕树和金银花,里外骨架网用竹篾,中间隔水层选用棕片毛丝、楠竹笋壳、窗棂麻纸。棕片毛丝纤维细长坚韧,耐水经熰;楠竹笋壳叶长面宽,厚薄均匀;窗棂麻纸(以前用于贴窗户)隔风防寒,色白透光;篷面用桐籽油刷漆用以避水湿浸,雨后速干,又可以防止虫蛀。

由于斗篷是戴在头上的,所以苗家人认为非常神圣,到家里只能挂在墙壁上,不能随意丢在地上,在外不能放在路上。在野外劳作时,看到放在草地的斗篷,人只能绕行,不能从上面跨越。斗笠翻过来形似元宝,有着“穿金戴银”的吉祥寓意,因此,斗笠与火盆、火烘、马桶一样,是苗家人嫁女必备的嫁妆。

随着凤凰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苗家斗笠不仅作为生活必需品出现,更成为富有凤凰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传统民族元素的装饰品。如今,苗家斗笠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焕发了新活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斗笠编织技术在新时代更加闪亮。

特别是在传统古村落吉信镇火炉坪村江山坨苗寨,手工编织斗笠是传统产业,历史悠久。老篾匠仍然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精心制作,用心传承,值得摄影人记录下来。(文/张寒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