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病患病情繁杂、数量太大?专家说这可都是搞科研的优势!!

科研面对面

医师报(融媒体中心 王璐)临床研究设计是临床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严谨、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设计才有可能对临床问题的解决有参考意义。但对于大多数临床医护而言,科研就像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每每站在山脚想要起步,却不知第一步应迈向何处,心有畏难,望而却步。

2022年,迈瑞联合数十家医院顶尖重症、急诊、呼吸专家,结合实际案例,从选题、设计、实施、分析、写作、投稿等环节,系统化开发“科研面对面”系列临床科研课程,力求通过实用而精悍的交互内容,将科研思路与实施方法,撰写规范与投稿技巧,传递给临床医护人员,帮助他们直面科研“大山”,清朗山形路径,找准最佳登山路线,一起翻山越岭。

7月28日, “科研面对面·急诊”第二期重磅来袭,包括医师报直播中心·医TV在内的多个媒体播放,观看量超26万人次!

以疾病急性发作期为切入点

很多急诊科的医生常面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急诊科的工作和研究内容往往涵盖了内外妇儿各个方向。众所周知,急诊医学科的临床特点是工作节奏快、昼夜不分、危急重症最集中、抢救管理任务最重、接触病种最多。而要想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临床任务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确实值得急诊科医生深思。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临床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诊科主任张东山教授强调,要想在其中凝炼出有急诊特色的研究方向,就一定要聚焦在结合疾病进展的急性加重期、注重身体各脏器的均衡稳态等方面,突出急诊科所具备的突出特点。

急诊一线医生日常工作太忙、课题和经费不足……整日忙碌的急诊人常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而阻碍了科研的脚步。对此,张东山教授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科研与临床是本质统一的,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改进临床,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改善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力争使病人从研究中获益。因此,不一定只有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才是科研,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可能成为不错的科研素材。

要想把科研和临床有效结合,一是要建立生物样本库,累积充足的病例样本量。

二是善于利用NHANES、MIMIC、SEER等医学公共数据库,从而挖掘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三是要保证全面持续的内强和积极主动的外联,张东山教授强调,科研切忌单打独斗,懂得整合资源才是科研发展的正确方式。科室内部除了要加强对科室内年轻医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包括科研启发与引导、各类基金的申报等)、完善生信分析等基础知识储备外;还应与基础研究人员、临床研究人员保持合作,善于利用生信分析技术,避免走进误区、快速提升科研步伐 。

立足交叉学科独特优势

“如果从来没有做过一件错误的工作可以算是一个科学家的认真负责的话,那也可以简单地证明这位科学家缺乏勇气和首创精神。”苏联物理学家米格达尔说的这句话,北京市心肺复苏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春盛教授深表认同,他也认为,首创精神是科研工作所必需的品质之一。

回顾医学历史,其中不乏被推崇了很久而最终被认定为是伪命题的内容,但这也证明了科学往往需要经过时间的长期考验、认真的思考,也正因如此,科学研究的可贵之处,才在于勇于求证的过程。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研究都能取得预期结果,其本身往往是一种试错的过程,经过研究实施证明设计的问题、方法技术的问题抑或是可行性的问题等。但这并不代表什么都可以尝试,针对这一问题,他向急诊科的后辈们提出了几点提醒:避免证明伪科学的内容;体外实验并不能证明体内有效;研究机构与人财物与研究课题的不匹配,例如进行无法落到实处的设想等;不能用自己的业余来碰别人的专业内容。急诊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因而也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诸如各种疾病相互交织在一起时,如何区分及其先后诊疗原则的制定;高新技术在急诊诊断救治中的应用等。

讨论环节

无论是在实验设计环节,还是临床研究环节,研究者都可能会被一些具体的问题桎梏了思维的进一步发散。为此,在本次直播的讨论环节,各位权威专家便对科研中那些基础但却常见的问题,给予了标准答案。

Q1

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如何设定和选择

李春盛教授:主要终点主要是指RCT研究所想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即研究者要在研究前明确自己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次要终点,则是该项研究所考察的次要问题,尽量保证研究即便没有得到其最终预期的结果,也有所价值。

Q2

临床研究包括哪些

张东山教授:临床研究是以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病因和预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医疗机构为主要研究基地,由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的科学研究活动。

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测量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各种因素的暴露风险,经统计学检验得出结论的研究,被叫做对照研究。

而队列研究是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观察两组或多组成员结局(如疾病)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定这些因素与该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若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知晓这些暴露性因素的介入影响,而对其进行探讨,即为回顾性研究;如果一个暴露因素存在,但其危害性、具体影响尚未可知,那么需要建立的即为队列前瞻性研究。

Q3

样本量从何而来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茂教授:科研样本量往往取决于研究的主要终点所需的指标,并据其所需达到的预期差值、检验效能等计算得出的。如果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势很明显,便有可能通过较少的样本量即完成实验;反之则需要较大样本量,从而造成可行性下降。

Q4

从研究到转化的那些思考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吕奔教授:肝素是哺乳动物内源性的多糖分子,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正是因其具有抗凝作用,肝素在临床上使用具有出血风险,尤其对于重症患者。该团队进一步分离了肝素的抗凝作用和抗炎作用,并发明了用无抗凝活性肝素治疗脓毒症的新方法。此前,团队在初步探讨了HMGB1-caspase-11途径是否为脓毒症潜在的药物作用靶标后,建立了特色的HMGB1-caspase-11途径抑制剂的筛选平台,寻找选择性抑制caspase-11途径活化的先导分子,发现并阐述了肝素在脓毒症中能通过抑制Caspase-11的活化防止脏器损伤、DIC发生和死亡。

Q5

如何利用生信助力临床研究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马青变教授:急诊科室虽病人病情相对较杂,但由于患者量大,容易获得海量患者数据以及参数,因而具备了大数据的特征。此外,包罗万象的数据更可以作为一个人群队列研究。基于这些特点,只要临床可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可以利用生信相关专业,甚至人工智能等,得到较好的科研成果。

排版:王璐

编辑:王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