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特辑 |门当户对?嗯...怎么没有心理学内核呢

作者 | MR.

适逢七夕佳节,这里先祝各位看官老爷:七夕快乐~

在如此浪漫喜庆的日子里,咱们这边就是说先给您泼上一盆凉水(bushi

自古谈婚论嫁时就有“与二边说合,门当户对,结为姻眷”的说法,但随着时代变迁,自由恋爱的观念深入人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渐渐成为封建时代的糟粕为人们所摒弃,所谓经济、社会地位相合更早已不再是婚姻的硬性前提。

但在仅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中,“门当户对”的说法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今天就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一下。

安全感影响择偶观?

有研究表明,童年家庭条件不好容易导致亲密关系中没有安全感,从而导致在婚姻抉择时更倾向于向上选择,以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1]。

安全感缺失,具体表现就是不自信、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以及不相信伴侣、总是疑神疑鬼等等。研究表明,这会导致在伴侣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不门当户对的伴侣,以实现阶级跃迁。

那么,连接安全感和婚姻匹配观念的桥梁是什么呢?

其实这源于一种名为动机控制策略的机制。

一方面,缺乏安全感时,人们会本能的想采取各种措施获取足够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控制感,控制策略就是个体获得和维持安全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控制策略和婚姻匹配观念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了生命史理论[3]——个体在权衡和适应过程中进行生存、发展和繁衍过程中的资源分配。

基于此产生的生命史策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情况:快策略者倾向于采取冒险行为获得当下利益,更易做出投机的决断,往往将婚姻关系的建立视为获取资源、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方式;慢策略者则更多表现出长远目标导向,建立婚姻的目的是拥有并维护长远且稳定的婚姻关系,促进家庭幸福,因此在充分评估后往往会选择“门当户对”的伴侣。

其中,缺少安全感的人则更容易采取快策略,而不选择门当户对

那么,童年家庭条件不好又在其中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Eric Erikson提出了人生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2],0-2岁是对亲密关系形成基本信任感的重要时期。作为孩子时,我们像小电脑一样,接受来自环境的反馈,存储在记忆中,结合各种各样的反馈,从而发展出一整套对自己的技巧、天赋、缺陷和不足的认知。其中的反馈,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父母,也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

如果在此阶段由于家庭的经济原因,没有得到来自父母足够的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就会形成在伴侣关系中安全感缺失的现象。

同时,如果童年时期经济压力过大,环境过于恶劣,内化不安全感会加剧的同时,也会导致过度看重物质成功,并将其纳入择偶标准中。

这样你应该就懂得了安全感对择偶的影响。

此外,这个研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当前经济环境的压力完全不会造成影响。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门当户对”一说,在安全感方面的影响时段仅限于童年时期。无论你现在是“倾家荡产”还是“穷人乍富”,童年时期的受到的影响依然存在

理智的社会交换

实验研究发现,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异预测了学生之后的学习成绩:

另外,还存在一种常见的解释——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在《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1958年)一文中写道:社会行为也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或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4]。

从这一观点出发,交换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加入某一群体,并遵从该群体的规范,是为了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感情或物质交换,或者是通过实现群体目标来获得自己单独无法取得的更大利益。

如果个人加入群体是为了交换,而家庭又是一个初级群体,便可以由此推得:以组建家庭为目的的婚姻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换

《奇葩说》中经济学家薛兆丰曾讲过:“结婚就是两个人办企业,签合同。每个人都要提供相应的资源和价值,身体价值、美貌价值、经济能力、家庭关系等等。”

交换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实现价值,获得利益最大化和最大回报的活动形式。婚姻的交换同样也遵循等价交换

而婚姻中可供交换的筹码并不单一,并不仅限于教育水平、职业、收入、房产、户口、家庭背景这种基本的物质筹码,现在很多人也会在意:有没有责任感、能不能提供情绪价值、未来的可塑性这种无形的非物质的软筹码。

“公平交易最有可能发生在资源相近的人之间”,因此只有在层次相当、“门当户对”的婚姻当事人之间才有资格进行交换,这样才能彼此实现价值,从对方、从婚姻生活中获得最大回报,使婚姻状态到达最优境界。

虽然这个解释充斥着“理性经济人”思维,但新时代的婚姻或许正应该存在这份理智的考量。

各种真相,各种戳心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外,原生家庭、心理失衡、家族满意度......似乎还有太多因素横亘于“门不当户不对”的关系之间。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门当户对是老一辈们“out”的想法,是“专制”的束缚,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

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观念和认知的融洽是和谐生活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观念和认知并非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仅仅在成年后才形成的,而大多形成于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消费观念的差距,花钱大手大脚和小资生活之间,只差了一个认知不同而已。

不是说这样的差距没法因为爱情而磨合克服,而是当你疲惫的结束了一整天的工作、与本就艰难的生活缠斗到连刷牙的力气都没有之后,回到家,得到的不是彼此舒适的生活氛围,而是另一个需要你努力去维持、用源源不断的爱去打磨的环境,真的会毫无怨言、甘之如饴吗?

两人各方面特质的相似和灵魂的契合或许有些微的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从一个最基础的层面上,最直接地维持你们这段最亲密的关系的纽带。因此,要找到一个三观一致的完美伴侣不仅需要爱情的激情,可能也需要原生家庭在培养孩子观念时造就的“门当户对”

此外,经济失衡也很可能会带来心理上的失衡。经济条件差的一方往往会出现过度补偿,也就是在行为上加倍表现出对另一方的付出、言听计从、伏低做小,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移位的现象。当双方从地位上、心理位置上就开始不平等时,双方在家庭中的幸福感都会下降,二者的婚姻也自然难以维持。

只有在条件匹配的爱情中,我们才不会出于自卑而隐瞒、也不会出于骄傲而过度要求,双方彼此互相尊重,这样才能获得和谐长久的亲密关系。

更浅显的一点就是,婚姻有时并不只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当经济地位相同时,两个家族不会有仰视俯视的心理差距,不会有挑三拣四的瞧不上,也不会有自惭羞囧的攀附心理。这对璧人的结合得到两个关系融洽的家族全力支持和真心祝福时,他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满。

当然,这篇文章仅供参考,只是提供一种合理的视角。

如果你心中对真挚的爱情有着热烈的向往,怀着赤诚的盼望,请相信,暂时的差距不代表什么,内心的丰盈和阶级壁垒的凿除都仍然是未来可期的。数层伤害叠加嵌套,带来的不一定是血槽的亏空,也可能是怒气值拉满,外加真爱的buff光环,放出大招,成就一场绚烂夺目的绝杀!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时区。在这绝美七夕时节,借用《曾国藩家书》中的一句话: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请不要犹豫,勇敢追爱!

投票

学堂君

学堂君觉得有一种“门当户对”最重要、也最难,那就是需求的匹配。都说一个萝卜一个坑,豪门富二代可能就缺平民灰姑娘给的情绪价值,此时别人提供再高的经济收益也比不来。但是人们呢,总是口是心非地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明明是想“留下来,别离开我”,说出口的却是倔强的“随便你走好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