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张颐武:年轻人如何走向不被“困住”的未来

“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

还是没有生活的幸福感?”

“好累啊,想躺平。”

“我佛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emo时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结合自身经历和阅读感悟

对年轻一代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形成观察与思考

他的散文集《年轻时》

将50余年的人生阅历

化作真诚关切的娓娓道来

和年轻人共同探讨成长中的迷茫与困惑

01

左中括号

为什么我总是感觉不到幸福?

左中括号

我每天都在忙碌,却又仿佛什么都没做。

我的生活计划似乎格外充实,但我却感受不到幸福?

我不知道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张颐武教授说……

对于自身上升的强烈期待,和现实中“完成不足”状况的反差,在新媒体环境下被放大,造成了年轻一代“幸福感”和社会“认同感”普遍低迷的问题。

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到来,00后一代开始迎来自己的20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第三代,即便尚未踏入社会,他们已经被认为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体最富裕的一代人,不远的将来,他们也将成为中国社会中等收入群体的主力。

尽管这是生活相对优越的一批人,但他们的焦虑可能不可避免。他们必须面对的情况是,高等教育的回报溢价消失了,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提高了,还有一批拥有特殊技能的财富新贵(如演员、网红)的崛起,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

一方面,他们因为相对的富裕而敢于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例如更加“任性”的职业选择,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面对外界不断的刺激。事实上,财产的继承是相对微薄的,这让现实生活和自我的期许形成了差距,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泛化,让这样的问题更为普遍。在中产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层面,再往上提升的难度开始加大。

对于住房的强烈的期待和房价之间的差距、高端消费品的消费渴求和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对于真情的渴望和情感被物质化的苦恼之间的反差,以及对于社会的高度期待和现实给予他们的满足之间的反差等。同时,他们普遍对于自己上升的强烈期待和现实的“完成不足”的状况之间的反差,也使得其困恼具有某种普遍性。而新媒体的成长又让他们在新的舆论空间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放大了他们的不少困惑和问题。这些都构成了一个“问题群”,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这一代人实现感和幸福感不足的问题。

02

左中括号

我并不想“卷”,但有办法吗?

左中括号

当我看到别人在努力,会格外焦虑。

我就像一条失去了动力的小船,在洪流中被四处席卷。

通向未来有千条道路,但是都挤满了人。

张颐武教授说……

当代年轻人常常抱怨现在的工作很“卷”,竞争相当激烈,困扰多,问题多。不少人将当代年轻人所遇到的一些烦恼和问题极度特殊化,描述为困扰一代人的特定问题,同时,将上一代人的生活浪漫化。似乎父辈们虽然物质匮乏却充满各种机会与可能性,而这一代年轻人虽然温饱有余,但生活的相对匮乏感严重,也缺少机会。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化的描述,实际上与20世纪80年代初时一些年轻人的自我想象很相似。1980年第5期《中国青年》杂志就发表了两个年轻人以“潘晓”的名字给编辑部的投书,题目叫《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其“困住”说法的相似性。应该说,年轻一代一旦进入职场都会感到有剧烈竞争的压力,很“卷”的困扰。

今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普通体力劳动者收入的提高,高等教育稀缺时代原有的收入溢价逐渐消失,年轻人上过大学之后并没有显示出在职场的竞争力。初级白领的工作成就感往往不高,未来上升的空间也很难被看到,加之现在普遍化的大学教育,往往并没有培养出年轻人的一技之长,使年轻人们很难在今天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是泯然于无数这样过着缺少色彩的平常生活的普通白领之中,“熬”的时间长了,就会困扰更多,同时也会感受内卷的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的上升,往往需要艰苦地磨练,和从青年时代开始的十五年左右的打拼,才有可能实现——传统工业时代的所谓富豪大多都经历过这样的传奇故事。但在今天,有知识产权或特殊技能的IT精英,创业的新贵,演艺明星等……这些领域的成功者大多有着和初级白领及大学生们相似的生活轨迹,但由于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于是迅速崛起。这更增加了年轻人对于职场竞争的焦虑感。

从纵向看,中国年轻人普遍生活形态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所拥有的平台和可能性也是前所未有的。从横向看,中国年轻人所拥有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也是世界上少见的: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的变化给予了中国年轻人更多平台,更多机遇和更多可能,与此同时,也在给予年轻人超越自己困扰和焦虑的可能性。社会应该以最大的热忱与善意关怀年轻人的具体境遇,给他们创造超越“内卷”的条件。同时年轻人也需要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用创造精神跨出“内卷”的状况,走向不被“困住”的广阔未来。

03

左中括号

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

左中括号

我有过很多计划,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在追寻目标的道路上,我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

理想我有了,但是我踮起脚尖也摸不着。

张颐武教授说……

有高远的理想是好的,一定要鼓励,但是要看到有没有可实现的环节或步骤。如果没有,就要把它具体化,甚至把具体的步骤细化到每天的计划中

年轻时常会有大志向,却没有可行的路子,没有能坚持的毅力,没有一点一滴的努力。古语说“立志而无恒,终身事无成。”立志其实比较容易,立大志更是容易,只要想一想大目标就行了。但没有实现的路径,没有坚持的努力,最终就不会有所成。

年轻时最容易常立志,经常想到未来的希望就觉得很激动,但其实这就需要首先有路径。要接近目标,就必须有可行的路子。比如要当钢琴家,一定得很早开始练琴,每天都要练,需要大量琐碎单调的努力。没有这样的努力,立志就是虚的。立了志就得开始找到路径,每天努力。行动起来最重要。

有句古语还值得琢磨:“速成不坚牢,亟走多颠踬。”速成的事,往往会有问题暴露;走得太快,常常就会跌倒。这是人生中很常见的。年轻时做事,最重要的是踏实,能做一件做一件,认认真真,扎实努力。多学真本事,多干实在事。

没有白来的成功,也不会有白来的好事情。年轻时都容易在做事上追求速度,但自己没有能力把握、掌控,没有基础根底做底子,那么快来的也会快去,遇到意外的好事,自己往往也会“兜不住”。一是太顺利了就容易做事随意,容易出现问题,二是没有扎实的根基做基础,就容易走偏、失误。不要着急,切实做好自己,抓住机会,把能力真用上,就会不断进步。

04

左中括号

佛系青年也要有向上的精神吗

左中括号

学不完了,我躺平了。

我什么都不做,就能让一切保持相对最不坏的状态。那为什么不能一直这样呢?

我放弃了——我放弃了!

张颐武教授说……

最近“躺平”一词在互联网中成为流行词,一些年轻人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处境和心态。这个词其实相当生动,在具体的事情的应对上,它是某种无力感的表达,说的是一种对于外界事物的影响的无所谓的感觉;在抽象的人生态度上,则有一种想开了看透了,与世无争的意味。

“躺平”是一种低欲望的状态下获得某种舒适感的表述,说明人已经拥有某个可以让自己感觉平静的“舒适圈”,但同时也有对于生活中激烈竞争的无奈感受,觉得站起来努力似乎是无法承受的疲惫。它既有某种自嘲的意味,也有某些微末的小满足。

这其实是一个中等收入者开始成为社会主流的过程中,一部分年轻人容易产生的心态。而这些普通的年轻人往往是我们社会关注的“盲区”。他们不是万人瞩目的职场精英或高收入行业的明星,也不是有“一招鲜”就能崭露头角的技术人员,或是在金融等行业中赚取较高薪酬的人,更不是有巨额财产继承的“富二代”,而只是平平常常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是刚进入职场的白领,或是感受到了向上的人生中的竞争的不易,或是感受到了职场生活的不确定性的人。想“躺平”其实就是希望有某种“现世安稳”,某种回避了奋斗和竞争的状态之下,安心踏实的感受。

付出较少,心态平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某种舒适感,其实就是“躺平”的关键。对于他们而言,选择“躺平”,就是觉得去奋斗以实现更大的目标未必可期,因此也就不去努力,但希望可以避免下滑,能够平平安安、舒舒服服地过生活。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舒适”的,“躺平”其实对于成功有矛盾的态度,一面是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平和看待,云淡风轻,但另一面还是有某种微妙难言的不平或不甘。其实这也是回避社会压力和生活挑战的某种方式。

这样的想法,在一个存在相当多竞争的社会里,也有其可以理解的一面。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愿意承受努力奋斗的艰辛,社会中有些人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能说就是违反了社会的基本规范。但对于自我来说,这样的人生态度,毕竟是比较消极的,不是一种正向的生活观。它也会消磨人的斗志,折损人的精神,让人把自身的普通和平常变成了浑浑噩噩的平庸,当然也就难以达成更多的自我实现。其实这样终究让生活会变成灰色。

当下中国社会所提供的平台和机会,其实是前几代人所难以比拟的。努力之后的收获也许不如预期,但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努力,其实也会化为正面的积累。如果躺平,则放弃了任何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其实也是对于自己的放任和不负责任。平常不是平庸,普通也不是灰暗,现在的社会虽然有了更好的社会保障,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也必然需要努力奋斗和艰辛劳作。“躺平”往往也会不平,而是某种“下滑”。

超越“躺平”,焕发努力的热情,终究会得到丰美的人生。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张颐武:“躺平”可以理解,但需要超越》《张颐武:年轻人如何走向不被“困住”的未来》《张颐武:00后,告别忧伤,走向“温和而焦虑”的一代》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张蕴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