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开新局丨返乡创业 “新农人”乡村田野再逐梦

近年来,寿光市一直在“引才、留才”方面下功夫,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留住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思路、新活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如今,新农人已成为寿光种菜管棚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写就乡村振兴好故事,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打工仔回乡创业

迎来发展新机遇

来到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尹成友的大棚里,自动放风机、自动控温机、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等一应俱全,放风、控湿、控温等环节都实现了智能化操作。“有这些智能设备加持,不仅省力省时还省钱,蔬菜品质也比以前更好了。”

2015年,在外工作的尹成友回到家乡。“大学毕业后,总以为回村发展‘不光彩’,就觉得应该在外谋一番事业。没想到在外面干了几年,什么成绩都没有,倒是和自己同龄的年轻人却在村里干得风生水起。那时候,我就觉得该换换自己走的路。”尹成友回到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的新农人生活。

“原来种的是老棚,效益低点。去年10月份,我贷款建了新大棚。”尹成友告诉记者,如果早回来两年,种棚的效益可能更高。“原来我们村的五彩椒单果重200至250克。得益于新式大棚的应用,现在新大棚的彩椒单个重量达到了300克,并且果形正、光泽好、口感佳,在市场上很畅销。”

在离尹成友家大棚不远的地方,同村好友李永的彩椒大棚同样是一番丰收景象。“他和我差不多大,如今有两个400米的新式大棚,还有两个在建的百米长拱棚。”骑上“铁牛”,尹成友从棚里拉出一车彩椒,接着就去村里的合作社收购点出售,“在销售方面,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的方式,即‘合作社当中介、买卖两分离、钱款先集中’的办法。”尹成友告诉记者,客户根据订购数量,先将款打到合作社对公账户,菜农卖完菜后,拿过磅单到财务室领菜款。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个别客商“压价压秤”“不付款打白条”等问题,切实保护了菜农利益。

除了彩椒大棚,尹成友还注册成立了寿光市淰伊蔬菜种植家庭农场,今年种出的2K西瓜更是收获了一致好评。“当时刚摘的时候,每公斤售价就到了20元。我采用的是有机种植方式,全程无害化管理,种出来的西瓜口感特别好,卖瓜时发个朋友圈,订单就排满了。”谈起这些,尹成友心中早已有了“生意经”。他计划在接下来几年,联合村里有意向种植高端水果的村民,打造出一条集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带动更多的人发家致富。

新农人新理念

带来乡村振兴新气象

作为远近闻名的彩椒种植村,这些年,回村创业或种大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尹成友看在眼里,更激动在心里,言语中透出一种满满的自豪感。他说,目前全村回乡创业年轻人“70后”169人,“80后”122人,“90后”23人,其中退伍军人26人、大学生21人。“年轻人有知识、能钻研、会经营,已经成为彩椒生产经营的主力军,家庭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

2021年,尹成友当选东斟灌村党支部委员,这也是近几年来为数不多的能进入村“两委”的年轻力量。“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情感,有信心带领村民发展农村产业。”尹成友说,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回乡、愿意放弃在外工作,是因为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对新鲜事物接受快,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并且村里也为他们搭建好了发展的平台。

采访中,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说,近年来,为了适应彩椒产业化发展,党支部把吸纳年轻力量回村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村出现了年轻人回村创业的高潮。”李新生告诉记者,村里一是关心鼓励大学生成长,每年对刚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奖励,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召开座谈会,介绍本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二是搞好拥军优属工作,关心现役军人成长,吸引退役士兵回乡创业;三是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退役士兵、城镇下岗职工提供帮助和支持,如帮助贷款、优先租建大棚,帮他们解决回乡创业遇到的各种困难;四是聘请专家为回乡创业年轻人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组织大家外出参观学习,提升管理大棚蔬菜的能力水平。

“只要是年轻人建的新式大棚,基本安装了智能化设备,实现了精确感知、精准操作、精细管理。”李新生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各级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返乡创业的热潮中,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的新生力量。(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静 实习生 郭一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