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文明海淀 | 马连洼街道改造“微空间”社区环境“大变样”

“以前我们小区门口比较乱,自行车、汽车乱停,用过的旧东西都堆在这,环境不是很好,咱们建玄关以后,这里变整齐,也变干净了。”家住马连洼街道农大社区紫苑小区的张阿姨高兴地告诉记者最近社区的变化。

据介绍,此前,马连洼街道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融合属地街镇、责任规划师、高校合伙人与技术团队等多方力量,深挖小微空间开发潜力,以社区防疫卡口为着眼点,展开社区空间存量提质改造研究,在辖区内打造社区“玄关”。继梅园小区玄关建成使用后,紫苑小区玄关也建成使用。

在紫苑小区记者看到,小区“玄关”整体呈廊式结构,拉长了遮蔽空间,并将人行道和车行道进行分离。据介绍,紫苑小区南门附近是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学生上下学高峰期人车混行,造成安全隐患。此次小微空间改造是聚焦老旧小区更新,促进“小卡口、大治理”理念落地运行的一次有力实践。

“这里是一个社区儿童上下学的通道,以前缺乏足够宽的人行道,现在不仅规范了出入秩序,也为儿童上下学安全通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马连洼街道农大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秋丽说。

据介绍,“玄关”也融入社区特色,打造独有品牌。“我们社区为农大社区,又临近农大附小,所以我们预计加入农业元素,后期将会开展‘一亩种植园’的活动,由清华大学设计团队跟农大附小的孩子们一起来参与,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小型的科普基地,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节约粮食,知农爱农的好习惯。”张秋丽说。

马连洼街道充分发挥海淀区“1+1+N”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由责任规划师和高校合伙人共同进行玄关设计。据介绍,玄关采用纸筒加木方节点的形式进行模块化搭建,同时自带固定基础,不对地面造成破坏,选取的筒状搭建材料全部为工业打印废弃的纸筒内芯,在进行有效防水防火处理后成为了废弃物再利用的最佳场景。

马连洼街道责任规划师张枫告诉记者:“玄关的檐口部分加入了木构架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之美,既现代又传统。在玄关和它附近的围墙,以及玄关和附近的大树之间的小空间,设计师又做了一个改造和微更新,加入了地面车车位彩绘的小空间的建造。”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区的出入口成为临时防控卡口,也成为了抗击疫情的最重要管控阵地之一。防疫工作中,社区的卡口要进行扫码、测温等常规的管理动作,就需要有个专门的区域,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改善门岗的值守环境,来进行规范化管理。”马连洼街道武装部部长钟云在采访中向记者介绍了此次改造的初衷。

为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马连洼街道响应居民需求,此次改造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居民共建参与的积极性,打造社区共同体。“考虑到让社区的居民有更多的参与度和认可度,我们当时从社区征集、筛选出11副作品。由孩子本人和家长,还有清华大学老师们一起进行现场绘画。此外,根据各自卡口的需求,我们也试点在园区进行玄关建设,并且做了不同的设计。”钟云告诉记者。

城市有机更新不在于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微改造改善和提高建成区的品质。马连洼街道也将寻找更多适合改造的场地进行更新升级,改善辖区居民生活环境。

记者手记

过了“玄关”走向“幸福”

“之所以取名‘玄关’,是希望居民在通行过了玄关后,有种回到家的温馨之感。”采访时责任规划师的这样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去年,由市发改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等部门联合举办“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项目,海淀区20余个项目入选,紫苑小区的“玄关”就是其中之一。老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微空间……都将在这些项目里见真章,进一步了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 陈芳 文/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