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乡村三伏天

节气虽然到了立秋,可仍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之内,依然如大暑一般酷热难耐。因此,和很多人一样,我并不喜欢三伏天。

我在乡村出生并长大,渐渐知道了三伏天与地里的庄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得小时候,农活特别多,每年的三伏天,农民们依然忙于大集体的生产劳动。那时没有除草剂,杂草便争着与庄稼苗一齐疯长。天刚蒙蒙亮,生产队长便敲响了上工的铃声,父母亲叫醒贪睡的我,吩嘱我赶紧起来烧锅做早饭,然后,便急急地随出工的队伍下地除草去了,因为迟到了是要被扣工分的。

有时候农活紧,大人们顾不上回家吃饭,我便与其他小孩子一样,把做好的早饭盛进饭盒里送到田间地头。太阳升起来好高了,地头树上的蝉已经开始了无休止的鸣叫,一人多高的青纱帐里热得人透不过气来,玉米叶划在出了汗的胳膊上或脸上,火辣辣地刺疼。

看着父母亲狼吞虎咽地吃着饭,我便抱怨这恼人的三伏天,抱怨生产队长还不赶紧收工。父亲总是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你还小,不明白种地的道理与辛苦。常言说,没有三伏天,庄稼长不高,果实壮不满,这满地的庄稼正是顶着热浪窜高壮果的时候。野草不早点清除掉,就会与庄稼争水夺肥,减少庄稼的产量啊。”

时光匆匆,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闲居乡村,习惯早晨外出散步。

三伏天,起风的日子,乡村的早晨还是有些凉气的。上了年纪的老农民近些年也喜欢早起散步,呼吸一下青纱帐散发出的清新空气。村外的田野里,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扬花授粉后的玉米怀抱着青棒子,正在灌浆,像一位位怀孕的少妇那样安详地站立着;芝麻棵上盛开着小喇叭形状的淡紫色的嫩花,吸引一只只蜜蜂与蝴蝶不断地飞来飞去。

拐进一条乡间小路,正好碰见一位八十多岁的乡邻姚大哥正手拄拐杖站在自家的花生地头,我和他打过招呼后便不约而同地站在那里攀谈起来。他说:“年轻时想都不敢想如今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种地不再缴公粮了还有补贴,从耕种到收获全都实行了机械化。”讲到过去三伏天钻进庄稼地里除草,老人感叹道:“罪都让我们这一代老年人受了,那时候饿了就咬一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上一股子井拔凉水,稍微喘口气又顶着炎炎烈日继续干活。如今,除草剂一打,不到收获时就不再进地里了,庄稼不是比过去长得还好,产量还高嘛。”

在回家的路上,正赶上邻居张大嫂骑着电动车从镇上赶集回来,她下了车和我打声招呼后,就开始唠叨起来了:“这不,这个月的电费又交了四百多,家里的电脑、冰箱、洗衣机还有空调不停地开着,能不耗电吗?现在村里的年青人过三伏天都和城里人一样,可生怕热着了。”

是啊,如今的乡村,父老乡亲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在三伏天顶着炎炎烈日下地辛苦劳作了,苦尽甘来,广大农民终于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来源:摘自楚天都市报2022年8月10日A20版 乡情乡愁 作者孙保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