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县:非遗文化进校园 助力“双减”落地开花

自“双减”实施以来,长顺县各中小学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人文资源,让“非遗文化”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丰富教育内容,营造出爱学习、爱文化、爱故土的浓浓氛围,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长顺县广顺镇第三小学,学校利用宽敞的舞蹈室开展地戏拓展课,为喜欢并愿意学习地戏的同学提供练习场地。一个面具、一把折扇、一柄武器、一身彩衣,再加上一个灵动的身姿,就能演绎出一场场满堂喝彩的地戏节目。

地戏拓展课现场

课堂上,地戏传承老人饶文祥和刘明兴轮流为孩子们讲述地戏起源、面具制作、鼓声作用、文将武将的面具、着装区别,并就之前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孩子们都能准确地给出答案。

“我的鼓点作用就是控场,引导他们进场、交战,当我的鼓点加重、加速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交战,当我的鼓点变缓,慢慢敲响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吟唱或者是绕场。”陈正辉虽只是鼓手,但也要学习整个地戏内容,他认为只有把所有的章节、唱词、动作等熟悉才能够完全控制节奏,使大家能够完整演出。

随后,饶文祥和刘明兴一人扮演一个角色进行对战,演示《薛仁贵征东》第一节的步伐动作,让学生伴着鼓点重复练习,耐心纠正不标准的动作,一个转身、一个抬脚、一个节拍都不放过,唱词发音不准的地方,让学生跟着一遍一遍重复吟唱。

地戏传承人讲解击鼓技巧

“我扮演的角色是薛仁贵,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学会了基本的唱词、步伐和动作,也了解了很多历史人物,几位爷爷都很认真教我们,希望以后不让自己和大家失望,好好传承地戏。”罗文斌学习时总能放得开,不怕笑话,大声吟唱,一遍遍反复练习老师教的动作,短短的学习时间已掌握基础音转、步伐,表演的时候基本由他扮演主将。

据了解,地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曲目皆为武戏,粗犷豪放,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长顺县主要流传于广顺镇一带。演唱时,表演者头戴面具,插雉尾,身穿长衫,腰围战裙,背插靠旗,面罩青纱,操戈扬盾,边歌边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