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蹲·双荡弄丨中青年志愿者近六成 不一young的老社区

浙江新闻客户端监制 吴雅茗 策划 陈文文 张彧 记者 李睿 视频 马赛洁 制图 聂李黛芳

编者按: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特此推出《深蹲》栏目,聚焦不同类型的基层村社,探寻与发掘最小单元治理中的智慧与风景。

本期聚焦杭州市拱墅区湖墅街道双荡弄社区,这也是“天才翻译家”金晓宇的居住地。 

社区名片:

双荡弄社区,坐落于杭州主城区大运河畔,辖区内除了老旧小区便是酒店式公寓或写字楼,有20%老年人口和近30%的流动人口。此外,这个地处湖墅南路商业大街一带的社区,被四条街巷环绕,还有176家商铺。
 

 

要尊重年轻力量与时俱进的经验与智慧,给予各尽所长的空间,让他们看得见价值。

——双荡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黄丽娜 

双荡弄很普通。

夹在车水马龙的湖墅南路和莫干山路之间,社区因横穿的一条双荡弄而得名。0.9平方公里范围内,有着双荡新村、湖墅新村等老小区。新加装的电梯,单元楼门前的微景观小花园,充满童趣的垃圾屋……和众多杭城老旧小区一样,“旧改”的痕迹烙在社区的角角落落,散发出温馨的城市烟火气。

双荡弄又很特别。

和很多老社区里常见一群头发花白的“红马甲”不同,双荡弄社区的“墅小红”里,中青年比例接近60%。就连那位被大家熟知的“天才翻译家”金晓宇,也穿上了这一身红马甲,从他的翻译世界,走向了社区治理。

一个普通的城市老旧社区,何以调动起工作忙碌鲜少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年轻力量,并汇聚成合力,从而推动社区现代化建设,打造“大运河幸福家园”?日前,我们深入双荡弄社区,寻找年轻态的答案。

志愿力量缺少“新血”怎么办?

从娃娃抓起

和杭城众多老旧社区一样,双荡弄的老年人口不少,且流动人口多,也曾面临着社区志愿力量不够年轻的问题。这一矛盾在2020年初疫情大考和紧随其后的社区旧改中,表现尤为突出。

“我们社区周边学校比较多,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住在这里。”彼时,是黄丽娜任双荡弄社区党委书记的第一年。直面过庞杂的社区事务与紧缺的人手之间的突出矛盾后,如何发动社区里如她一样的中青年力量参与治理,是当时困扰黄丽娜的难题。

如她一样?如她一样!黄丽娜在思考中代入了自己,“我是一名普通的母亲,要怎样我才愿意走出家门”?她很快得出了答案:从孩子入手。

“天下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孩子好,抓住孩子这根‘线头’,就能牵出背后的整个家庭。”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黄丽娜在社区居民群内,发出了一则“墅小红”亲子志愿者队的招募通知,邀请亲子家庭一起承担社区每天傍晚的平安巡逻工作。

让她意外的是,很快,就有九户家庭报了名。

“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张险峰家庭就是九户之一,在他看来,孩子的优秀不只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希望能从小培养他的责任意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那以后,每到周日傍晚,他和妻子便会带着儿子张昱晨一起参与志愿巡逻。

“一般每次半小时或一小时,尽量将社区的大小路都巡一遍。”尽管炎炎夏日,11岁的李昱喆依然没有缺席,身穿“墅小红”小马甲的他,熟练地拿着小喇叭不断观察。遇到沿街商铺私拉电线为电动车充电的,热红了脸的他大胆走进店铺内,礼貌地先行了一个队礼,“阿姨,电动车这样充电有危险,麻烦移到社区指定区域哦!” 

“孩子说话的力量比大人有用多了。”李昱喆妈妈李晓说,一些不好的行为,大人去提醒,对方不一定会听,甚至还会嫌志愿者多管闲事,“但小孩喊一声叔叔阿姨再做提醒,对方往往因为不好意思立即就改正了。”

对家长们而言,社区这抹傍晚的“红”,在孩子的成长里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对社区而言,孩子的加入,让最大公约数找到了扩充的底气。“每次巡逻都是难得的亲子相处机会。”对张险峰来说,每周一次的巡逻,不仅是孩子对社区的承诺,更是一家三口之间的约定,“两年多来,我们90%以上都是一家三口一起出动。”

不光参与日常巡逻,家长们还被邀请上“荡荡儿圆桌会”,分享生活中看见的问题,为社区的治理难点建言献策。

这场“双向奔赴”,为这支队伍赋予了源源不竭的活力。两年多来,参与家庭数从最初的9户增长至62户。目前,双荡弄社区共有“墅小红”志愿者592人,其中亲子家庭62户200余人,社区及共建单位的中青年力量148人。“除了搬家走了,这支队伍只有加入,没有退出。”黄丽娜颇为骄傲。

如何用好中青年志愿者? 

尊重“智慧”

“我可以加入志愿者吗?我很有力气的。”

黄丽娜仍然清晰地记得“天才翻译家”金晓宇主动要求加入“墅小红”队伍时说的那句话。“我当时和他说,我不需要你多有力气,你发挥你的翻译和英文特长就好了。”

相比于退休老人来说,中青年力量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如何用好这些中青年志愿者?这是循序渐进的第二个问题。

在黄丽娜看来,他们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给社区带来的远不止一份人力,更宝贵的是与时俱进的经验与智慧。

双荡弄尊重这份“智慧”,因此充分给予志愿者各尽所长的空间,让他们在社区看得见价值。

穿上红马甲的金晓宇将《十里银湖墅》这首诗翻译成了英文版,并参与了志愿者宣传视频的拍摄与录制。社区还张罗了一场分享会,很多居民慕名而来。“虽然不善言辞,但是晓宇已经成了社区的文化宣传使者。”黄丽娜说。

“经常没事就去黄书记办公室,跟她聊一聊我的想法。”杭州志愿达人李朝辉被社区的志愿氛围感染,也到社区报了到。从事自媒体行业的他背起相机,为社区的品牌化宣传出了不少力。

“有时候想到了,我就在微信上问问大家的建议。”黄丽娜说。因为专业“智慧”被看见,志愿者们愈发积极地参与进社区治理当中,并吸引着更多的年轻力量——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95后河北姑娘刘默晗,工作之余主动为社区所有凉亭设计了一套新方案;在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周峰,成了社区的金牌调解员……

平时各尽所长,战时并肩奋战。社区遇到紧急困难时,大家又义不容辞站了出来。

“4·19”拱墅疫情期间,由于紧急要求7天全员核酸检测,社区人手不够。就在社工们焦头烂额之时,张险峰来了,李朝辉来了,日常活跃在社区的中青年力量纷纷加入核酸志愿者队伍,甚至沿街商户们也主动加入进来。

“每天凌晨5点半,他们就开始忙活,一直陪我们到下午两三点全部结束。”双荡弄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陈建峰忍不住感慨社区这个“后援团”的强大,“这样的高强度,他们有的甚至坚持了6天,一句怨言也没有。”

合力如何变活力?

拥抱“变化”

随着“墅小红”志愿者“量”的增大,社区甚至开始发生一些“质”的转变。

日前,记者走进双荡弄社区时,黄丽娜正在办公室跟几位技术人员摆弄一套智能家居设备。“现在社区的20户重点关爱人群,都有了量身定制的智慧‘关爱卫士’。”她兴奋地说。

这个点子,就来自于今年“六一”前夕社区为亲子志愿者队伍成立两周年活动举办的一场策划会上。当时“居民宝”爱心团队成员李斌提议,可以尝试用当下流行的智能家居设备,对重点人群进行“智慧”关爱。

这让一直将“一老一小”挂在心头的黄丽娜眼前一亮。说干就干,通过多方对接,老社区迸发出新的活力——

金晓宇的父亲金性勇拥有了一台智慧健康宝,每天只要在家自行测一测,血压、心率等相关数据,就会立马传输到社工和第三方养老机构驻点人员的手机端。“晓宇更放心了,我也更安心了。”金性勇说。

类似的故事经常在社区上演。

“以前我们的志愿活动发布一般都在微信群,再接龙报名。”黄丽娜说,亲子志愿者队的党员朱明峰就建议可以直接在“湖数通·掌上社工”数治平台上发布,志愿者点击报名,到场自动签到签退,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并赋予相应志愿分,“效率高了不少。”

“走访完重点人群,他们的需求我们只能联系社区反馈,是否可以直接在‘湖数通’上发布?”有一次,双荡弄社区红盟单位中青年党员施应红找到了黄丽娜。她认为,通过“湖数通”发布需求,相关志愿者或有实力的居民看到后可以直接认领,免去社区沟通协调的过程,也将更好实现居民自治。

“我们很快就在系统更新中采纳了。”黄丽娜说,试用一段时间后,社区还准备把这一功能从红色的重点关爱人群扩展至所有居民。谁家水管裂了,临时缺必需品了,很快就将随时可以在“湖数通”发布。

目前,“湖数通”数治平台即将更新至3.0版。“用起来越来越顺手。”黄丽娜语气轻快,对双荡弄来说,每一次迭代更新,是居民智慧的体现,更是社区治理往前走的一小步,“步子可能不大,但它很珍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