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中秋】敦煌:“锅盔”里的乡味乡情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传统的民间习俗,而在敦煌市,人们除了吃商超、蛋糕房推出的各式月饼,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烧锅盔”。在这个阖家团聚的节日里,这种象征丰收、团圆的食品深受敦煌市民群众喜爱。人们和家人一起品尝锅盔,感受亲情和家的味道。


  中秋节临近,农村的一些妇女们已经开始忙了起来,酵头发面、揉面兑碱、柴火烤馍......这两天,敦煌市肃州镇魏家桥村二组村民马玉英老人领着女儿、孙子一家祖孙三代做锅盔。马玉英老人说老式月饼就是敦煌人都熟知的“锅盔”。每逢中秋佳节,乡村群众“烧锅盔”是必须要做的节日特色食品,而“中秋”的锅盔也是最讲究,不仅要特别圆,还要在上面制作各种花型。

  马玉英说:“我小时候我妈妈就做锅盔,我就跟上她耐心地学着做,后面妈妈做不动了,我就接着做锅盔,中秋节的锅盔上面画个猴子,画个花朵,画个桃子,这就是妈妈的味道。”

  马玉英老人今年72岁了,做了一辈子锅盔,她说做锅盔最费的是人力。虽然做锅盔很辛苦,但家家户户乐此不疲,因为锅盔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情怀,不仅是一种吃食,更是一种地方民间文化的传承,从儿时起家中的小院就一直飘溢着锅盔的麦香。如今,她年龄大了,她便把做锅盔的技艺传给了女儿和孙子。

  马玉英的女儿庄翠玲说:“我们制作的锅盔,看着简单,但还是有一定技巧的,很简单的一个起面、兑碱看着很简单,但是我兑的碱做出来就没有妈妈的那个味道。如果让我烧火,我烧的火不是火大了就是火小了。”

  马玉英的孙子庄有伟说:“中秋节吃锅盔是一种传统习俗,尤其是土窑锅盔,是我们儿时的一种回忆。这门手艺也是从我奶奶传给我母亲,现在我母亲又传给我,传统文化与手艺不能丢,我也希望这门手艺能在我手里发扬光大。”

  过去敦煌市农村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空闲的地方都有一个简易的土灶,村里人把它称之为“窑”。它是用土坯垒墙,高约1米,宽约1米多,长约2米,呈长方形,土窑里面两面土坯墙上横穿着几根粗粗的铁棒,可以把放置锅盔的铁板支撑起来,下面就是柴火。可别小看这种古老的土窑,经过农村家庭主妇的巧手,烧出的“锅盔”酥脆诱人,纯纯的手工食品。

  庄翠玲说:“每年中秋节,我们都要烧锅盔、干粮,因为锅盔代表着团团圆圆,孩子回来了,我们要跟老人孩子一起分享快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里的烤饼店、烤馍店各式花馍、锅盔应有尽有,不同的是这些锅盔都是用烤箱来烤,即便如此,在中秋节前也是供不应求。但其实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也依然怀念土窑里的“烧锅盔”。对此,敦煌华夏国际大酒店今年专门请民间匠人修了几座土窑,推出了象征丰收、团圆的敦煌传统月饼--“烧锅盔”,为市民游客带来最纯粹、最地道的“乡愁之味”。这两天,酒店的后厨、面点师傅们忙着揉面、擀面饼、夹花纹,经过一道道工序后,将做好的面胚装满烤盘,放进土窑烧烤。经过15分钟的等待,一个个带着香味的圆锅盔新鲜出炉,寓意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像刚出窑的锅盔一样团团圆圆。

  敦煌华夏国际大酒店负责人孙海玲说:“主要现在每个家庭和孩子已经逐渐的走向时尚化、年轻化,但是我们为了追回这样的记忆,找回妈妈的味道,我们推出了手工的纯发面的锅盔和月饼,让大家知道我们儿时的回忆,一同找寻丢失的记忆。祝福敦煌的父老乡亲们中秋节快乐、家庭团圆、幸福美满,祝福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好。”


  除了“锅盔”,“拜月习俗”便是最具敦煌特色的中秋民俗。在敦煌文献《拜新月》中可以清晰看到,古代敦煌民众在中秋之际会登上专门的“拜月楼”,且拜月人大多是以盛装打扮的女性为主,拜月内容则为祝福家人长寿、家庭团圆、有情人得以团聚等。拜完月神,家人们便一同吃月饼。  

(秦美娜 杨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