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欣赏一尊将军俑?


双尾鹖冠,鱼鳞铠甲,彩色花结:如何正确欣赏一尊将军俑?

原创2022-09-07 13:19·京兆府

文 / 陆离

全文约 5700 字,阅读需要 10 分钟


兵马俑一号坑 图/网络

如果要给兵马俑贴标签,那么有哪些标签呢?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的骨灰级手办?千人千面?世界文化遗产?满坑的泥人?复活的大秦军团?

答案或许五花八门,毕竟每个人欣赏的角度都不太一样,一千个人眼里可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兵马俑却有近八千个。

但是,有一个标签是毫无争议的,那就是每一件兵马俑逼真的细节刻画。

当时的工匠按照秦军真实的样貌精心雕塑的每一件兵马俑,都有着对细节近乎疯狂的极致追求:从兵马俑的表情、脸型、胡须、发型、手势、站姿、体型,到靴履、冠饰、服装、铠甲,再到所涂的颜料、所用的兵器、所刻的文字等等。

诸多肉眼可见的细节,既表现出秦代大国工匠巧夺天工的艺术成就,又展现出当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出土的数千件兵马俑中,要说级别最高、工艺最精、体型最大、气场最强的一种,要非将军俑莫属。

将军俑 图/网络


1

将军俑有多珍贵?


我们通常所说的“兵马俑”,实际上是兵佣和陶马的总称。

目前已出土的陶马分为车马和鞍马。兵俑从身份上来看,分为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士兵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

如果再细分的话,兵佣又可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低级军吏俑、铠甲武士俑、战袍武士俑、骑兵俑、御手俑、跪坐俑、跪射俑、立射俑、文官俑、百戏俑、车士俑等。

绿面跪射俑 图/网络

战袍武士俑 图/网络

骑兵俑 图/网络

立射俑 图/网络

泡钉俑 图/网络

百戏俑 图/网络

跪坐俑 图/网络

这些不同种类的兵马俑中,将军俑堪称最完美的一类。

由于这类陶俑的具体身份还没有最终认定,所以考古专家暂时将其称作“高级军吏俑”,而媒体和民众则亲切地称呼它们为“将军俑”。

将军俑之所以弥足珍贵,首先是因为出土的数量很少。

在目前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陶俑中,将军俑仅有10件。1974年和1985年对兵马俑坑的两次发掘中,共出土了8件将军俑,其中6件出自一号坑,2件出自二号坑。

2009年6月开始对兵马俑一号坑进行了第三次挖掘,发现了第9件将军俑,身上铠甲的边缘处还残留有精美的彩绘图案。

2021年1月对兵马俑一号坑北侧中段的两个过洞进行了考古发掘,又出土了第10件将军俑。

2021年第10件将军俑出土现场 图/网络

其次,将军俑的雕塑工艺极为精湛,堪称秦代艺术史上的精品。

出土的这10件将军俑,又可以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俑两类。

这两种将军俑的共同特点是:头戴双尾鹖冠,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身着双重长襦,下穿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身材高大魁梧,气质超群出众,具有大将风度。

战袍将军俑不穿铠甲,着装朴素,身穿交领右衽双重长襦,双手下垂,左手伸张,右手半握拳。

铠甲将军俑在战袍之上还穿着一层彩色鱼鳞铠甲,在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七朵或者八朵彩色花结,双手拄剑或挎剑。

战袍将军俑,身高199cm,面容威武,身形高大魁梧,下肢粗壮,有稳固雕塑重心的作用。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铠甲将军俑,出土于1986年,身高195cm,身躯高大,体态端庄,表情沉着。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

将军俑的细节之美


双尾鹖冠

兵马俑的冠饰主要有皮弁(biàn)、长冠、巾帻(zé)、鹖冠四类。

戴皮弁的是骑兵俑,长冠包含单板长冠和双板长冠,戴单板长冠的是御手俑、车士俑和下级军吏俑,而戴双板长冠者是中级军吏俑。普通士兵所戴的是巾帻,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瓜皮小帽。

长冠 图/网络

巾帻 图/网络

皮弁 图/网络

所有的将军俑都戴鹖冠,这也成为判定将军佣身份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另外,铜车马上的两个御官俑的头上也戴有此冠,可见这两个御官俑的级别不低。

鹖冠示意图 图/网络

那么,为什么将军俑要戴鹖冠呢?

鹖(hé)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记载的:“鹖,鹖鸟也,似雉,出上党”,《说文解字注》记载:“似鸡,五色,冬无毛,赤裸,昼夜鸣”,并且“黄黑色,勇于斗,一死乃止”。可见鹖是一种像鸡但是勇猛善斗的禽类。

因此,鹖在古代作为一种作战时顽强不屈的象征,正好完美契合了武将的职业特点。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就是用鹖的尾巴上的羽毛装饰武将的帽子。

《后汉书· 舆服志》记载:“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鹖者,勇雉也。其斗对,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

秦代继承了武将佩戴鹖冠这一传统,将军俑头上的鹖冠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秦赋》中的将军王龁戴的就是鹖冠 图/网络

鹖冠的前半部分类似一片方形的板块,压在头发上,上面由绶带固定,另外还有圆形的环带套在脑后与绶带连接在一起,再沿着双颊系在颏的下边。

后半部分就像两只羊角状的卷筒,斜向上翘起。鹖冠大多数是朱红色,个别的呈红色,冠上的带子都是橘红色。



将军俑头上的鹖冠 图/网络

鱼鳞铠甲

根据兵马俑铠甲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扎甲和鱼鳞甲两种。

扎甲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条和绳索互相穿组,甲片互相叠压,刀剑难入,一般是用牛皮或者犀牛皮制作。

比如中级军吏俑、武士佣、骑兵俑穿的就是扎甲:

中级军吏佣穿的是扎甲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一般武士佣穿的是扎甲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骑兵佣穿的是扎甲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石铠甲 图/网络

相比而言,鱼鳞甲的级别更高。作为是秦代最优良的铠甲,一般只有将军俑才能穿戴。

这种铠甲由两重组成,胸部是大片的皮革,中间部分和后身腰际是小而薄的甲片,镶嵌在下面的整块皮革之上,周围还有刺绣包边,编缀的整齐而密实,就像鱼鳞一样,因此被称为“鱼鳞甲”。

据推测,这种类似鱼鳞的小甲片应该是金属材质(大概率是铁),其余部分是动物皮革。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鱼鳞小甲片的灵活性较好,再加上以金属材质来做,防护性能显然要优于皮革。

但是金属甲片动起来有时候难免会割伤皮肤,因此鱼鳞甲的甲片只用在腹、腰两处,其余部位仍然用皮革。

将军俑身穿鱼鳞甲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将军俑后背也有鱼鳞甲 图/网络

这种鱼鳞甲再细分的话,又可以分为双肩有披膊和双肩无披膊两种。

它们的基本形制大体相同:前身较长,能延伸到腹部以下,下半部分呈等腰三角形;后身较短,最下边缘平直,仅能到腰间。

不同点在于是否有披膊和背片。披膊是保护肩膀部分的甲胄,双肩带披膊的鱼鳞甲后面有背片。

双肩不带披膊的后面没有背片,而是由两根肩带在背后呈X 形将铠甲交叉固定。

鱼鳞甲示意图 图/网络

彩色花结

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还饰有彩色花结,有的是7个,有的是8个。

可能属于军阶标识,作用是衬托将军的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地位,类似于现在的军衔。

这些彩色花结,刻画真实,华丽多采,飘逸灵动。

前胸的3朵花结

左肩后背有4朵花结


9号将军俑身上的纹饰和花结 图/吴红艳

花结细节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双重长襦

兵马俑的服装分为上衣和下裳两大类。上衣有长襦、短襦、褶服、中衣、内衣等。下裳有裤、行縢、护腿等。

已经出土的兵马俑中,绝大多数都穿长襦。长襦又称袍或者褐衣,双襟宽大,几乎能把身体包裹两周,长度能到膝盖或者膝盖以下。

绝大多数兵马俑都穿长襦,这在前几排的战袍武士佣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图/网络

此外,长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交领右衽”。

交领,是指衣领交叉叠压。衽,是衣襟。右衽,是指左边的衣襟压着右边的衣襟,衣襟的闭合处位于人体的右侧。

所有兵马俑的衣服都是“交领右衽”,即左边的衣襟压着右边的衣襟,比如这件长得像陈道明的文官俑。图/网络

将军俑穿的是双重长襦,也就是内外两层长襦。有学者研究里面的“长襦”应该是“中衣”,也就是介于内衣和外层长襦之间的衣服。

这层中衣比外边的长襦长4至5厘米,个别的长10余厘米。中衣的下摆一般都到膝下,但距脚部仍有一段距离。中衣的颜色多为红色,但也有绿色或粉紫色。

将军俑的双重长襦 图/网络

电视剧《大秦赋》中对将军俑的服装有近乎完美的复原,这几位将军穿的就是双重长襦,上层是黑色,下层是红色:

《大秦赋》剧照 图/网络

其他的武士俑只穿单层长襦,比如这件中级军吏俑:

穿单层长襦的中级军吏俑 图/网络

再比如这几件兵马俑,穿的都是单层长襦:



内衣

兵马俑所穿的内衣,又叫小衣、汗衣。内衣因被外衣覆盖,具体的长短和样式目前都不清楚。

只能从兵马俑的脖颈处显露出的内衣领口的形状来推测,内衣为小圆领,领口把脖颈紧紧束住。《释名》记载,做一件内衣只需“用布六尺”,大小只能盖住胸背,也就是说内衣的长度仅仅能到达腰部。

将军俑脖子上的这一圈是内衣的衣领,并不是围脖:





长裤和方口齐头翘尖履

兵马俑穿的裤子,可以分为短裤和长裤两种,都是连裆裤,裤腰因为被外衣掩盖,所以具体形状不清楚。

将军俑以及中级军吏俑均穿长裤。长裤的裤管可以到达脚腕,裤脚口用带子扎紧。

兵马俑的脚上少部分穿靴,大部分穿履。

左边是履,右边为靴。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骑兵俑一般穿靴,形式胶鞋,只是多了鞋带,属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时向草原游牧民族学来的打扮。

靴面上凸起的一道线原本是皮革合缝的地方,秦人干脆在上面加了一条彩色涤带作为装饰。

牵马的骑兵俑,脚上穿的就是长筒靴。图/网络

兵马俑所穿的履,形制基本相同,均为薄底、浅帮、后高前低,前端呈方形,整体类似船形。所不同的是履的前端部分略有变化,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方口齐头履,履头的前端平齐,双角略呈90°,履头不向上翘起。

另一种是方口圆头履,履前头的左右两角略呈圆弧形,履头微微上翘。

还有一种是方口齐头翘尖履,履头的前端平齐,左右两角略呈90°角,履头向上翘起。

兵马俑所穿的履示意图 图/网络

一般武士俑和中下级军吏俑穿的多是方口齐头履和方口圆头履,以及履头略微翘起的翘尖履。将军俑穿的则全部都是方口齐头翘尖履。


将军俑的长裤和方口齐头翘尖履

这种方口齐头翘尖履,履帮和履面都很浅,仅能套住脚趾和脚板的一部分,脚面全部露在外面。

为了防止从脚上滑脱,又在履的左右两边和后跟处各系有一个纽襻,用一根鞋带绕着脚腕穿过这三个纽襻后,在脚面上打结,确保履能够与脚固定在一起。

这种履底部的样子,可以从跪射俑身上找到答案。

跪射俑的鞋底 图/网络

鞋底上排列着整齐的钉孔形圆圈纹样,这种纹样模拟的是用线绳纳制的鞋底针脚,这种鞋底与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看到的手工纳制的千层底如出一辙。

工匠根据鞋底所承受的摩擦力度,将鞋底中间一段的针脚刻画的比较稀疏,而前掌和后跟部位的针脚则比较密集,这样既能使中间部位保持适度的弯曲,同时又能使鞋底更加耐磨耐用。


手势和兵器

兵马俑手中均配备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因其担任的任务和所处的军阵氛围不同,所持的兵器、手势也各不相同。将军俑的手势大概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两手在腹前交叉相叠,这是拄剑的动作。一种是右臂下垂,左臂前屈,手持握状,应该也是拿剑的。



秦剑的通体长度一般在81到96厘米之间,其中剑身长64到73厘米,最宽处3.4厘米,近锋端束腰处宽约2厘米。与战国时期的其它青铜剑相比,

秦剑有三个特点:一是剑身长,二是剑身窄,三是剑身薄。

这些秦剑磨纹细腻,光亮平滑,结构致密,工艺精湛,虽然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寒光四射,剑气逼人。

秦俑坑出土的秦剑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剑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除了以上细节之外,将军俑的脸型、表情、胡须、发型、体型等方面也很有意思。

比如下面这件将军俑,额头上有四道深深的皱纹,证明这位将军年龄偏大,很可能久经沙场,极富作战经验。

因为根据秦代的法律规定,普通士兵只有通过斩杀敌人才可以逐步获得升迁,直至成为将军,这也正是秦人尚武观念的体现。

此外,这件将军俑是单眼皮,眼角上扬,类似于丹凤眼。他的上唇有两片下垂的八字胡,下唇有一点须,双颊有髭须而下巴没有,显得成熟稳重、冷静自信。

额头有皱纹的将军俑 图/网络

出土的部分将军俑身上还带有彩绘花纹,比如这件将军俑的腰带上面绘有精美的花纹: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兵马俑不论级别高低,肚子都微微鼓起,被戏称为“将军肚”。

鼓腹可能反映出秦人的饮食习惯,因为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粟米酒,长期喝酒与将军肚有直接关系。

当然,鼓腹不是大腹便便,丝毫不影响战斗力。将军俑身上的“将军肚”也很明显:

将军俑的将军肚 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最后,可以看看这件最著名的铠甲将军俑的复原:





3

将军俑真的是将军吗?


事实上,关于高级军吏俑,即将军俑的具体身份,目前还有很多争议。

有学者考证,秦国并没没有把“将军”作为一种常设官职,而一般是战前临时任命“将军”,战争结束后便被免除。

也有人认为,秦国军队出征,原则上一次只任命一名主将和一名裨将,在主将和裨将之下,军中再无带有“将”或者“将军”名号的官职出现。

出土的高级军吏俑中,有7件位于步兵环绕的指挥车上,另外2名也位于相应的军阵队列之中。他们的数量和在军阵中位置,与秦国军队的“将军”根本没有可比性。所以,有学者认为他们应当是比将军低一级的“都尉”“郡尉”或“司马”。

不管怎么说,这批高级军吏俑的级别比一般的兵马俑要高很多,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具体的军级和官职,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标识 图/网络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作为中国第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当时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的: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中的成千上万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周围围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小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当以将军俑为代表的数千件兵马俑,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栩栩如生的站在我们面前时,一处处小小的细节,拼凑出的一幅关于战国到秦朝时期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瑰丽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我们不是欣赏历史,我们就在历史当中。

兵马俑 图/网络

——END——


作者:陆离

部分图片已注明来源

其余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有: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俑坑中陶俑衣服的类别》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俑坑中陶俑的鞋履》

《秦兵马俑发型发饰研究》等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源于微信公众号 “京兆府”,欢迎搜索关注!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