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学会欣赏别人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当一个人心中总有一种欣赏他人的念头时,看不惯的人和事便会越来越少,自己的心胸也会越来越开阔。

在给别人带去如沐春风的惬意时,也让自己成为一个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人。

01

欣赏别人,是一种高级的修养。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意思就是说:孔子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让他再唱一边,然后自己跟着他的音调唱和。

可想而知,那位歌者该有多欢喜啊。

毕竟孔子在当时就是众人敬重的“名人”了,能够得到他的礼遇和谦让,就是被接纳和认可,就是无声的褒奖,就是最好的推广。

由此可见,这种把聚光灯、把焦点位置让给他人的做法,是人际交往中,对他最大的尊重。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类天性中最深沉的根本,是对赞美的渴望。”

人们无不渴望能得到他人的欣赏和赞美。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却总是吝啬对他人的欣赏和赞美,更多地是嫉妒和打压。

比如,在同一个办公室内,某个同事特别敬业勤奋,所取得的业绩令他人望尘莫及,对此,同事们对其表示祝贺的人总会远远少于对其表示嫉妒的人。

当然,如果这个同事获得了晋升,那么情况又会出现反转,那些对他看不顺眼的人,也马上换了一副嘴脸,开始阿谀奉承。

显而易见,这绝不是欣赏,而是一种竞争的手段和套路而已。

一个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尤其是见不得身边的人比自己好,说到底,是胸襟不够、修养不够,就算功成名就,也难免给人一种“小家子”气。

当一个人开始学会欣赏他人,不吝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小小的点赞,不仅能瞬间拉近一段关系的距离,能融化他人心中的坚冰,还能让自己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愉悦。

02

欣赏别人,是一项高深的本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在《劝学篇》中,如是告诫人们。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业,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还要有善于向他人学习、巧借外力的本领。

而之所以能够“善假于物”,正是源自于“慧眼识珠”,即欣赏他人的能力。

《孟子·告子下》中列举了诸多“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例子:

比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意思就是:舜从田间劳动中而受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举荐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士兵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提拔,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他们在成名之前,都是极其普通的人,一方面自己吃苦耐劳,一方面也得益于他人的欣赏,因赏识而被重用,最终成为了传奇。

人到中年,如果自己经过了半生的打拼,依然距离理想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未能遇到“伯乐”,不如让自己成为一个“伯乐”吧。

学会欣赏他人,不管对方是一文不名,还是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学会看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正如同激励自己一样。

从细微的长处说起,从不被人看重的闪光点说起,始终如一给予鼓励、支持,终有一天,会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能让自己收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获得感。

03

欣赏别人,才能收获别人的欣赏。

福来者福往,爱出者爱返。

一个懂得欣赏别人的人,才能收获别人的欣赏。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了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

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没想到,这句话却影响了那个“小偷”的一生。

林清玄的欣赏触及了他心底里最柔软的弦,他反思自己除了做小偷,为什么没有想过做正事呢?

于是,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几年后,成为一个经验连锁餐饮店的大老板了。

当林清玄和那个青年再次邂逅,他们都感慨万千,如果没有林清玄的欣赏,青年或许这一生也就那样破罐子破摔了;而这位青年用行动改造自己,就像是在兑现一个“无声”的约定,他的巨大成功,反过来,也是对善意的一种回馈和感应。

美国人际关系学鼻祖卡耐基说:“时时用使人悦服的方法赞美人,是博得人们好感的好方法。记住,人们所喜欢别人加以赞美的事,便是他们自己觉得没有把握的事。”

所以,毫不吝啬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欣赏吧,有时候,这便是雪中送炭。

04

结束语:

人到中年,一切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一劳永逸。

需要维系的关系,仍旧需要用心经营;需要打拼的事业,仍旧需要拼尽全力。

此时,我们仍旧需要源源不断地“外力”支援,学会欣赏他人,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后辈生,多觅一条退路,多得几个“靠山”。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