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清华有趣的老师在线嘛?

提到“老师”,你会想到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或许,老师们远比你想象的

有趣得多

 

在清华园里

有的老师5G冲浪

接起梗来轻车熟路

有的老师“就地取材”

站在小区三位转腰器上做力学小实验

有的老师多才多艺

上课写诗加“秀恩爱”两不误

还有老师课上“耍枪”

勾得众多同学跃跃欲试

……

  //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我们有幸采访了

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三位老师

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教学感悟

聆听他们对“有趣人生”的独到见解

李俊峰老师

李俊峰,Ph.D,教授,博士生导师,行健书院院长。主讲课程:理论力学、运动稳定性、航天中的奇思妙想(新生研讨课)、航天器动力学、飞行器姿态控制系统、高等动力学、现代航天技术概论等。科研方向:深空探测、卫星编队飞行、充液系统晃动等。

名场面

1.学长回忆:李院长推导拉格朗日方程那一些页PPT,满屏的积分、微分符号,常常内心os:这也是我能学的?

2.ppt里穿白大褂造卫星的院长:

左二为李俊峰老师

3.将教学深度融入生活:

站在小区三位转腰器上,做力学小实验

对话李俊峰老师

1.如果概括一下,您觉得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是怎样的?您是如何形成了这种风格和理念?

我比较看重的是以学为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所以我更愿意在琢磨和研究学生上下功夫。针对同学们的需求,同时把艰深的东西讲得有趣,结合实际,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达到举重若轻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很尊重同学们成长路径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一个想法,真正面对同学们的困惑。

形成这样一个风格,首先是因为想成为学生时代的自己喜欢的老师,其次是因为目前的身份既是老师又是研究者,希望和同学们交流新知识,而且,信息时代中我们越来越发现学生不是缺少信息来源,而是缺乏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希望通过自己的课程提升大家这种能力。

2.根据您从教的经历,您认为同学们身上最宝贵或者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我最欣赏学生爱提问题,对于知识保持好奇、保持热爱,希望深入钻研,产生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也许不完全正确,但是通过和老师的交流能够纠正一些思维方式的误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是一种求真求实的精神。

提问题是一种对学问的态度,对能力的要求可能是表达沟通能力,说清楚自己的困惑或者想法,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

3.您如何看待科研内容“有趣但相对超前”与“应用性强,短期内就能产生较大意义”这两种选择?在本科生科研中,您觉得同学们应如何权衡兴趣与相对功利的想法?

两种科研选择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每个人的状态与追求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我个人更偏向选择有趣的研究,同时我觉得本科生可以在学业和生活压力不那么大的阶段选择一些看似天马行空但是有趣的课题,多锻炼多尝试。

“兴趣”与“功利”之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兴趣驱动的课题可能会带来功利意义上的收获,因为功利目的开始的科研也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起因不是重要的,结果不是必然的,只有我们成长的过程是真正可以牢牢把握的,加倍珍惜的。同时本科生同学对待科研不用过分焦虑,重在尝试,体会过程。大学里的选择参差错落,并不是“一招棋错,满盘皆输”,我们要允许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不断迭代、不断优化。

4.您觉得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老师”?而我们又该怎样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我觉得快乐的人就是有趣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人潜在的气质上是具有正能量的,人们会觉得他是有趣的。由于热爱就会有许多突发奇想,找到巧妙神奇的关联,产生独到有趣的理解。对于年轻人,如果能兼顾成长与快乐那便是最理想的状态。

邓耿老师

邓耿,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讲师,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通识写作、物理化学。

名场面

1.常用数理知识指代写作课里的概念,因此在邓老师的写作与沟通课上,可以听到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

线性代数、微积分、天文星象……

2.某个课间:

某同学:改革春风吹满地

邓老师:中国人民真争气!

台下目瞪口呆,直呼接梗男神邓老师!

3.老师表情包:

你以为的老师常用表情包:

实际上的老师常用表情包:

对话邓耿老师

1.如果概括一下,您觉得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怎样的?您是如何形成了这种风格?

《论语》有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希望探索实践的教学风格正是“诱”——同学们各抒己见,交流引导、自主思考、探寻真理。

原因有二:首先,同学们获取信息渠道增多,照本宣科式的讲法,不一定能适应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其次,写作课是一个新事物,很有其独特性,所以我们希望能在引导、陪伴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2.“写作与沟通”这门课程,您对它定位和理解是怎样的?

我们在相关知识专业性与教学体量方面不做过于严苛的要求,我们更希望大家能通过写作课开拓通用技能,比如检索收集整理、表达沟通写作等等。同时写作课的主题与专业课不尽相同,同学们在写作课上可以通过多元主题的课程开拓视野,了解世界更多可能,最终打通多元学科间的基础逻辑,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您作为一个文理跨界的研究者,如何理解文和理的区别?可否结合您的授课实践进行分享?

理科往往闪烁着更加严谨理性的光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逐渐理性。文科有自己独特的技能点,比如分析、写作、价值判断等,这些技能可以帮助我们在各种职业中做得更好。我认为,文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文学的、美学的陶冶,哲学的、伦理的思考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厚。

4.您觉得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老师”?而我们又该怎样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我觉得有趣没有通式通法。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也不是具体某件事情,它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和处事方式,我认为有趣可能会伴随一些的特点,比如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即使他从事的事情是很专门的,但不排斥其他事物并乐意看到和分享;有自己生活的情调。或幽默、或兴奋、或抒情……有不同的情调但都能自得其有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对学术,保持好奇、保持热爱、保持兴趣

周梦梅老师

周梦梅,女,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青年教师、余派老生,京剧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开设京剧生行表演实践类课程及京剧赏析、京剧表演史论类课程,深入研究戏曲在普通高校及中小学的传播和普及。

名场面

1.奇妙开嗓方式:

考核前,趴在凳子上倒立开嗓(效果奇佳)

2.形象授课方式:

空中“翻花绳”——用手在空中画出高矮起伏,翻动幅度反应旋律起伏

3.曾试图教大家耍枪(未遂),原因是看着同学们频频把枪往自己身上打,老师和大家实在绷不住

对话周梦梅老师

1.当初您为何选择了“老生”这一行当?

注:在戏曲行当中,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

我主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选择。其实我小时候最先学花旦,一两年里,我觉得“花旦”没能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也并没有特别喜欢这一行当。之后偶然间,我母亲提到,她认为我更适合老生,而我也有同样的感受——那种行当的气质,我觉得能把它抓准,心里有感觉。所以我转到了老生行当,一直到了现在。

2.您觉得在清华开设与京剧相关的课程的意义是什么?您期待同学们从课程中得到怎样的收获?

首先是为了更好地普及京剧。同时,戏曲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教授和学习,能够在美育、体察世界等方面为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角、感受和追求,启发大家对自己的人生志趣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如果这门课能帮助大家对京剧留下快乐的、美好的印象,能成为大家多年后继续接触京剧的一个理由,让大家对传统文化产生好感,那这门课就更实现了它的价值。

3.您觉得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京剧教学有什么异同?

我感觉区别主要是在要求标准上。教以京剧为职业的同学,为保证他的技术到位,训练会非常严格。但我们来选修京剧课的清华同学的基础、自身条件都不一样,所以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大家。

但最根本的教学方式是一样的,那便是“口传心授”,这是我们传统艺术共通的教学方法。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仅学会技术,还会感受艺术的感觉,把理性和感性相结合。以京剧为例,除了技术层面的怎么唱、动作怎么做,大家还要体会角色的神韵、气质、气场等等。“口传心授”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重视人的内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些内容可能用语言很难直接表达,但却是我们传统艺术的一种特色。

4.您怎样看待京剧的传承与创新?

我刚还在B站上看到结合时事对京剧剧本、唱段的改编视频,很有意思,是让我印象很深的一种创新形式。我觉得京剧是在向年轻化群体传播的,所以才会出现这些很有创意的改编,这些改编可能虽然并不十分正式,但会让人感到活力、吸引力。大家能够把生活、兴趣和京剧相结合,进行接地气地开心地创作,让京剧覆盖到更多受众。

5.您觉得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老师”?而我们又该怎样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我觉得“有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我看来它的一个前提,是对待生活的好心态,好心态的基础则是对待生活没有强烈的“恐惧感”。这可能需要慢慢实现,需要经历更多的人生,慢慢认识、消化自己的“恐惧”。

在我看来,变得“有趣”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实实在在地过好具体的每一天。这些具体的事,能够让你对生活拥有掌控感,减少内心的恐惧,进而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观察、对待自己的生活。审美的态度,也就是不功利的态度,关照心灵的感受和身体的行动,让美好的一面显现出来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能够发现美、发现有趣,整个人也会变得越来越不同

老师的有趣各有不同

育人的初心一脉相承

潜移默化中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有趣的灵魂已悄然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让我们祝所有老师

节日快乐!

如果你还知道哪些“有趣/有梗的老师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出品|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春苗工作室

统筹 | 田姬熔

策划采写 | 刘子晗 赵佳

动图制作 | 赵佳

视频排版封面 | 魏明伦

编辑 | 田姬熔 李沫潼

 清华大学到底有多少个图书馆?

 我的人生总比别人“慢”一步,怎么办?

清华团队:在蚊子眼里,你为什么格外美味?

 清华书单!开启新学期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在看”我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