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齐烟九点”今何在

  登千佛山,远眺小清河,过去可见水波浩渺,烟岚缭绕,有数座青峰如翠,挺拔峻秀,亦能若隐若现赵孟頫《鹊华秋色》山水画卷意境,是老济南一道靓丽风景,被明清两朝文人誉为“齐烟九点”。

  “九点”是虚指还是确指?

  何为齐烟九点?典故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李贺写的一首七律《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这首浪漫主义诗篇,前四句写天上所见,用梦游月宫的丰富想象,描绘出天上的清幽仙境。后四句写从天空遥看陆地和海洋,世间千年变幻无常。齐州即中州,古时指中国。诗人本来指九州如九点烟尘,海洋就像倾泻到杯中的一汪清水,寄寓其对人生沧桑的感慨。因唐代称济南为齐州,李贺的诗句被后人借来形容遥望中的济南山景。

  鹊山(王啸摄)

  济南北部有大小山头约18座,从东往西分别是鲍山、驴山、卧牛山、华山、鹊山、黄台山、九里山、紫荊山、标山(凤凰山)、狗矢山、金牛山、药山、粟山、北马鞍山、黄岗(无影山)和匡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著有《退轩诗钞》十六卷的历城县人钟廷瑛,在《标山下三绝句》中说:“杳霭齐烟九点通,青苍不与故山同。何当负郭开三径,直把双标贮盎中。”诗中较早写齐烟九点之景,且明确讲明标山两座山头为“双标”。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历下诗人尹廷兰,他在诗《千佛山晚眺》中写道:丹崖翠巉焚王居,金碧楼台晚照余。九点齐烟天尽处,半城秋水雁来初。洞门昼掩寒潭静,塔院风高落木疏。宴坐忽闻钟磬响,扶筇欲去尚踟蹰。诗中则明确点出齐烟九点为济南北郊九座景观山头,但是哪九座山头呢?钟诗和尹诗中都没有注明。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济南知府叶圭书,在千佛山右路半腰处,沿唐朝开国大将秦琼拴马槐上行30米,建了一座双柱飞檐式传统牌坊,迎面亲书四个大字:齐烟九点。意思是站在此处,可尽揽历下城北九座峻秀山头。牌坊建成后,基本上确定了齐烟九点的观景地位。

  可问题来了,叶知府当年也没有明确齐烟九点是指哪九座山头,这就为后人争议埋下了伏笔。有人讲九是虚指,是极多的意思,可济南之北并没有群峰环绕,只有这宝石撒地般的18座山头。若是站在齐烟九点处北望,像九里山、狗矢山、紫荊山、无影山、金牛山等根本看不见,只能走到山前才能看得清楚。当然,现在高楼大厦林立,即便站在千佛山顶,也只能隐约看到其中华山、鹊山和药山,若要欣赏齐烟九点秀色,便要身临其境了。那剩下的15座山峰究竟谁是齐烟九点呢?

  清咸丰年间堂邑知县、临清知州,著有《漱六山房诗集》《济南七十二泉记》的郝植恭,光绪元年(1875年)来济南当考官,写过一篇《游匡山记》:“济南诸山得泰岱余脉,支分条达,冈峦回复,故山虽不甚峻,而类多幽秀。自鹊、华而外,如历山、鲍山、崛山、粟山、药山、标山、匡山之属,蜿蜒起伏,如儿孙环列,所谓齐州九点烟也。”似乎对齐烟九点作了定论,但郝植恭毕竟是他乡人士,对齐烟九点只是道听途说,显然没有亲上千佛山观察,历山、鲍山、崛山三座山,定不在叶知府所指的九点齐烟中。因为站在千佛山(历山)半腰,北望齐烟九点,怎么会有历山?鲍山、崛山更是在千佛山的东面,齐烟九点牌坊前根本看不见。好在齐烟九点牌坊背面有“仰观俯察”四个大字,语出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果“俯察”一下齐烟九点,从东往西似应如此排列:卧牛山、华山、鹊山、黄台山、标山、药山、粟山、北马鞍山和匡山。或许有心细之人反驳我“说的不对,因为齐烟九点牌坊下石壁上,2010年新刻有齐烟九点为证,明明写着凤凰山,没有黄台山”。

  匡山(王啸摄)

  其实,齐烟九点有“凤凰”而缺“黄台”是不对的,为何呢?

  底蕴深厚的黄台山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标山记》载:“绰然亭西四三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另据1926年编《历城县志》,济南北部无凤凰山。直到1928年出版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和1932年出版的《济南市志》中,在行政区划图中才标有凤凰山。

  据当地老人回忆:1926年,军阀张宗昌督政山东,开挖东工商河,把标山“双峰”劈成两半,河西岸仍然叫标山,山下有标山庄和标山大集。河东岸标山下因有数株梧桐树,乡贤们取“家有梧桐树,能引金凤凰”之意,遂把河东岸标山称为凤凰山,但也没有真正叫响。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3年前后,人民政府在山下河道中修建了两座防洪闸,因以凤凰冠名吉祥,民间才习惯了凤凰山的称呼。1995年后,标山周围搞房地产建设,标山大集转移到河东岸凤凰山脚下,凤凰山因此名声大噪,一度成为济南市区知名度最高的集市,标山名气逐渐被凤凰山所取代。但它毕竟是原标山的一部分,因此,说凤凰山为齐烟九点就难于站住脚了。

  那为什么说黄台山应为齐烟九点呢?因为黄台山历史底蕴深厚,为济南作出的奉献尤其大。从历史记载到现实知名度,黄台山都在济南北部群山中名列前茅:据说,西汉时韩信攻打历下邑,曾在济水北岸山前筑点将台,点将台为黄色,因此得名黄台山。乾隆时《历城县志》记载:“华不注之西南三里许曰黄台山。”崇祯时《历城县志》曰:“九里山在城东北五里。韩信破历下,尝驻军于此。”九里山地址在全福立交桥西南角,附近有窑头大沟,旧称韩信沟。唐宋年间有名的莲子湖就在黄台山周围,可见当初黄台山区域是很大的。元赵孟頫所画《鹊华秋色》也与这一带有关。清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董芸有《黄台》诗曰:“鹊华影里掩柴门,门外溪流碧玉痕。记得黄台山下过,澹烟疏雨稻花村。”并自注“黄台左挹鹊山,右揖华不注,其西南一带即莲子湖故地也。稻畦蔬圃,回环映带,十余里不绝。”

  舜井街是济南著名的一条老街,因街中有舜井而得名。元代时舜井旁有舜庙、娥皇祠和道教迎祥宫,三座庙宇虽已在明末清初颓废,但迎祥宫碑却保留下来,1986年拓宽改造舜井街时重见芳容。碑文由元代大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所撰,元延祐二年(1315年)状元张起岩书丹。文中提到济南著名山水:“窃谓济南之城,面山负渚,地灵则秀,蔚为山东名藩。历城县,名繇历山,舜有祠,盖久也。环城诸山,若锦屏、龙洞、佛岩、奎、函、匡、黄、鹊、药,非不雄且丽,而巉岩万寻,弧撑云表,则华不注山为之冠。”由此文亦可见黄台山在城北诸峰间的名气和地位。

  1950年,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在黄台山上成立了黄台山石料厂,建起新中国济南地区第一条地方专用小铁路——洛黄小铁道。这条小铁道起点就在黄台山,终点是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专门运送从黄台山上采挖的石头修筑黄河堤坝,20年间挖掉了三分之二的山石,挖掉了山顶20米以上的高度,山前形成一个七八十米深、有两个足球场大的石坑,坑内清水如碧,水草丰满,似一座小型水库。黄台山还是18座山头中唯一有白石、青石、地瓜石等石材的山体,其他山体多是花岗石或沙石,做建材装饰比黄台山材质好,但若论修堤防保障黄河安全就比黄台山石料差远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济南段黄河堤防主要是用黄台山石筑成的,有些料石还直接运往沿黄两岸惠民、利津、垦利等县区,直到黄河入海口。

  南宋初年,原济南知府刘豫降金,后疏浚古济水旧道,开挖小清河泄洪排涝,航运贩盐,黄台山成为小清河上最早最大的盐运码头,距今已有950多年历史,黄台板桥也是史载小清河上第一座木桥。1904年5月,胶济铁路正式通车,时任山东巡抚周馥就是在黄台火车站举行的通车典礼,一时间轰动齐鲁。黄台火车站是一座黄色墙壁、红色屋顶的德式小楼,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一直以原貌保留,外观设计新颖漂亮,曾吸引电影《大浪淘沙》、电视剧《东方商人》等十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后来还诞生了两条马路,一条是黄台南路,一条是黄台北路。1952年,新中国济南第一家大型发电厂,黄台发电厂正式发电,至今都是全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另外,黄台影剧院、黄台大酒店、黄台啤酒厂等,也都是因黄台山而得名,济南没有任何一座山有此殊荣,因此说黄台山为齐烟九点之一名副其实。

  名山背后的故事

  既然说到黄台山,其他八点齐烟也便叙述一二:

  先从西边最远的匡山说起。匡山脚下原是济南府过黄河去东昌府、河北、山西的官道,沿途村庄比邻,商贸往来繁华。匡山远看如筐,原名筐山。据《山东通治》载:“山石方隅,皆如筐形,故名。”匡山高80余米,山上原有碧霞祠一座,西北邻有矗然而起白虎巨石一块,再北为李太白读书堂一间,因杜甫赠李白诗中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且李太白确实游历过济南,旧时文人便在山上修祠立碑曰“太白读书处”,因此筐山更名为匡山。如今的匡山已建成山体公园,同不远处的济南森林公园融为一体。

  再说北马鞍山与粟山,两山均为土山,北马鞍山高度86米,粟山高度62米。因春秋时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鞌之战”发生在这一带而扬名。北马鞍山原名鞍山,因济南南部有马鞍山,所以易名北马鞍山。又因山体中间凹两头突,所以又叫日月轮山。粟山则因较小,文人取沧海一粟之意,因此得名。

  药山在《隋书》中称卢山,又叫乐山、齐山、云山,山高125米。山前住户多为过去黄河滩区难民后代,因有药山阻挡黄河泛滥,百姓可安居乐业,因此取名乐安镇。药山原生阳起石,当地人又称阳起山,山前有药王庙,山上遍植松柏,苍翠欲滴,连绵九座山头,因此又叫九顶莲花山,其西峰曰小九华。山上现有道教“起阳观”遗址,观下有原国民党修筑营部指挥所一处,约40平方米,至今完好无损;另有地堡数处,亦可看出原有风貌。

  据明朝《陆通志》记载,标山“在府城北八里,山石并立如标,故名。”据记载,标山顶原有关帝庙,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今山顶尚有石筑钟鼓楼各一座,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标山另一峰现称凤凰山,高度45米。

  齐烟九点中唯一屹立黄河北岸的是鹊山。鹊山山高121米,山无主峰,南北展开似屏风横列,有“翠屏丹灶”之说,为明清两朝历下八景之一。翠屏是指山形横如屏风,丹灶是寓意扁鹊炼丹之炉。传说战国时期,卢地(长清)医师秦越人曾来鹊山采药,因其救死扶伤,医术高明,被后人以上古传说中的神医“扁鹊”尊称,其创造的“望、闻、问、切”四大诊医方法被后世传颂,至今还是中医诊病的基础方法。鹊山也因扁鹊在此采药而得名,扁鹊墓在鹊山西侧。1912年建成的津浦铁路和黄河铁路大桥在其山下穿过。

  《鹊华秋色》图中,与鹊山隔河并举的是华不注山,高度197米,简称华山。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济水》篇中描述:“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华不注山因山形高峻,一峰独立,如含苞的荷花,前辈美誉为花骨朵山。山下原是鹊山湖,水中绿荷田田,夏季荷花红胜火,秋来“湖”水绿如蓝,何用忆江南?华山过去曾是济南府最著名的山,历代文人多有诗词夸赞。唐李白有《古风》:“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宋曾巩《华不注山》诗:“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金元好问《华不注山》:“元气遗形老更顽,孤峰直上玉孱颜。龙头突出海波沸,鳌足断来天宇闲。”元张养浩《游华不注》诗:“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君山冠古今。翠刃剚云天倚剑,白头归第日挥金。”明王象春《华不注》诗:“单椒桀立虎牙悬,锁尽狂奔七十泉。怪得仙人赤松子,犹将鹿借李青莲。”清王士慎《戊辰人日雪行华山下作》诗:“吾州最爱华不注,白日晴天卓虎牙。一夜山中三尺雪,晓来失却青莲花。”等等。历代有据可查就有七十多位著名文人墨客为其撰文赋诗,足见其影响之大。山上有道教名观华阳宫,始建年代不详。据可考史料,全真教宗师丘处机弟子陈志渊于金代兴定四年(1220年)进行拓建。

  卧牛山(邵凯摄)

  华山之东一箭之遥就是齐烟九点最东边的卧牛山,因最早泺水在此分流,黑虎泉、白石泉、珍珠泉之水汇聚,经两山之间转向东北流入大清河,唐宋时期叫卧流山,刘豫疏浚开掘小清河后,泺水等诸泉已不在此交汇,卧流山不再卧流,后有人讹传山形像一老牛伏地,遂讹传为卧牛山。卧牛山盛产“济南青”花岗岩石,是修建高楼大厦的重要材料。2000年前后,挖山致富的人们疯狂开采,卧牛山几乎被掏挖一空,不仅丢掉了齐烟九点一翼,而且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直到2010年在政府的严厉管控下,开始了填土恢复,封山育林,经过10余年努力,如今已建成漫山苍松翠柏、鲜花盛开的卧牛山公园,与华山公园珠联璧合。如今的卧牛山已重现清代诗人朱照《城东村景物》笔下“柳杏行间门径幽,短桥浅水小清流。没鸦麦野青无际,十里春山见卧牛”的动人景色。(济南日报 作者:黄鸿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