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我心中一个永远的梗

一、

1990年9月,我从初中学校考入一所中等师范学校。

在师范学校安顿下来之后,我写下了第一封信。也算是我人生的第一封信。信是写给我毕业的乡村初中学校校长。

信的内容,一是表达对母校教诲的感激之情,二是汇报一下入读学校之后的情况,学习、生活和管理制度方面。当时,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中师毕业之后,要被分配到家乡的学校,和校长沟通好关系,才能和其它中师毕业生一样,分进初中学校,而不去小学校教书。

信发了之后, 没有收到回信。想着那位表情严肃的校长,可能压根就没有把我这个学生放在心上。

那年寒假,我去初中学校找复读的同学。从校长室门前路过, 校长喊住我说,你给我的信收到,知道学习和生活都不错,就没有回信。好好学习,争取三年考上大学。

当时,我一愣,方才明白过来:我在给他的信中是说过,中师学校毕业时,中师生有2%的比率可以推荐上大学,我也要努力学习,争取机会。

二、

师范三年,美好而难忘。三年里,我真的将上大学做为一个目标。一直努力学习,每次期终年级统考,我都能考出全年级8个班总分前十名的成绩,还能领到一笔不小的奖金。

师范第三年时,老家亲戚给我介绍了一个女朋友,对方在我们老家最大的大型国有企业上班,就是那家当年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东奔西走,要喝什么好酒”的酒厂。女孩的父亲是我们县里的一个局的局长。

女孩子很漂亮。她给我写信说,中师毕业后,我们不再往上考了,回来上班,想办法转行到行政上吧。我竟然懵懵懂懂的充满了幻想。

具体情况,今后再写吧,这段算为“感情”的经历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无疾而终。

那时,中师学校将筛选出来考大学的学生 集中到学校实验楼内强化培训。我听课时总是心不在焉,最终考了三年里最差的一次,考大学的事情也就付之东流。

三、

读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就毕业了。中师毕业时,我被“顺利”分配到我们乡里的小学校上班。

现实,比想象的要残酷和不公平。

那一年,我们乡镇当年考上师范的三名中师生,都被分配了回来,而他们两人,被选派安排到去我们市里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读大专。而我,只有我一个人去了小学校教书。

我们乡上一年的三位中师毕业生,同样被分配到初中学校。

住进学校50年建的教师宿舍里,我心情沉闷。

屋后有轰隆隆的拖拉机路过,房顶上就会震的掉下土来。白天,如果 不开灯,暗地看不到书上的字。那时,停电好像是经常的事。因为点蜡烛浪费了点,还和校长吵了一架。

那一年,几位上高中的初中同学都收到录取通知书,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郑州轻工业学院,有南阳理工学院,有河南师范大学。读初中时,我的成绩,一点也不比他们差。如果他们初中毕业时比我成绩好,我就没有了上中师的机会。

夕阳落下,心情郁闷,我感觉静静的校园,就像笼子一样。

怎样办?怎样才能离开这里?

四、

冬天,我去乡武装部,部长是我教的一位五年级学生的父亲,我请教他,我能不能去当兵。他说,当兵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当然可以。不过,你是有公职的人,这需要教育同意才行。要许多的证明。

报名之后,我还去参加了体验,后来,却没有了消息。可能是有工作的人,手续难办。

春节时,我见到邻村的一位中师学长,他在省教育学院上学,告诉我可以参加5月份的成人高考,这也是上大学。记住,在3月14日前后要到县教育局报名。

来年3月,我去县教育局报名,领了报名表,要乡中心学校盖章同意。这又是关键的一步。拿着报名表,趁着傍晚天暗,我拿着花了15块钱买的一条散花牌香烟,敲开了中心学校校长的住室。因为还有一位亲戚写的信,校长同意给我盖章报名。

工作一年后,我离开家乡小学校,来到省城读书,那是一所成人学校,虽然在一些人口中也算是大学,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里的学生不叫学生,叫学员,学生证封面上写的是学员证三个字。这只算一个半路出家的“大学”吧。

我读专科,本科,又读研究生,并在省城报社参加了工作。

五、

网络大潮,报社转型。2018年,我向领导引荐了一个项目,是高考志愿填报数据服务,家长一学就会,只需几百块钱。因为,省会高考指导市场混乱,制造焦虑,有机构指导一个高考志愿填报方案,家长要出6000-10000元。刚好,副总编的儿子高考,我就让他使用我推荐的数据,输入分数,精准规划学校和专业,方便快捷。生成的填报方案副总编非常满意,最终他孩子也被理想的大学录取。

几个月后,我从报社离开,这个项目也没能在报社落地,但是,几年来,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共同创业,不断学习开发,推动高考志愿填报数据服务在高考生中的使用,已成功的帮助了上万名考生考入合适的大学。

现在想一想,一路走来,自从上了中师,失败于2%的上大学机会,我就不再有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身份的机会。多年的求学,突围,我的“大学”经历,是被许多高考升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看不上眼的。

大学,在我的心中,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大学梦,就像一梦,一直在心头若隐若现。我想,这应该是众多中师生的共同感觉。

如今,我用另一种方式,助力更多的学生上大学,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