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识别“主观认知下降”,拒绝“阿尔茨海默病”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我国目前约有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患者1000万,预计到了2050年,将超过4000万。只有充分认识AD,及时识别“主观认知下降”,而不再将其视为衰老的必然症状,早诊早智,就可以按下AD进展的暂停键。


 

韩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我是韩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院神经内科的临床大夫,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我从医三十几年来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感悟。

我大学同学的婆婆年轻时精明强干,退休后整天待在家里闷闷不乐,丢三落四,一找不到东西就怀疑周围的人偷走了,气走了好几位保姆,还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与年轻时判若两人。然而她在北大医院工作,身为心脏病专家的儿子,一直不承认妈妈生病了,认为妈妈只是老了。八年后妈妈忘记了自己,一眼照顾不到,还会玩自己的大便,儿子才意识到妈妈患上了老年痴呆。

近两年儿子也出现了妈妈的现象,有被窃妄想,记忆力大不如前,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老糊涂?人老了都会这样吗?非也。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有痴呆患者5500万,而且每三秒钟还会有一例新发患者,其中60%~80%是由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AD导致的痴呆。

我国目前约有AD痴呆患者10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4000万,形势非常严峻。AD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异常,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之后,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第三大疾病。随着老龄化不断的加剧,在不久的将来,无数家庭将面临沉重的负担。国内外专家基本达成了共识,AD防治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那么国人对早期AD了解多少呢?

我们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联合盟成员单位和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网上调查后,撰写了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国人知晓率和主观就诊率调查研究》。数据显示,选择知道AD有临床前期的人占比78%,貌似还不少,然而愿意为此去就医的仅有17%,为什么行动和知晓之间存在如此深的鸿沟?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对AD及其危害没有真正了解,只是知道个病名罢了。为此我们需要一个行动,加大宣传和普及的力度,使国人不仅知道病名,还要熟知早期AD的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英文是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由于指挥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脑细胞发生了退行性变,逐渐死亡,导致日常生活和工作不能自理时就进入了痴呆期。又由于常见于老年人俗称“老年痴呆”。请注意,老年痴呆并非疾病的名称,而是症状,是一组疾病由于认知损害导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阶段的症候群。而阿尔茨海默病是疾病的名称,由此可见,AD不等同于老年痴呆,而是引起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疾病。


1906年,阿尔茨海默医生首次报道他的第一例AD患者时,我们有理由悲观,因为那时别说治疗,就连诊断生前不开颅,都无法实现确定诊断。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分子成像的诞生,现在我们通过PET可以在大脑皮层上看到诊断AD的金标准,β淀粉样蛋白简称Aβ,不仅实现了生前确定诊断,而且能够在临床前期确定诊断。在治疗上继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之后,我们迎来了可以重塑肠道菌群和单克隆抗体靶向药,填补了AD临床前期药物治疗的空白,不仅实现了临床前期诊断,而且能在临床前期治疗了。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AD具有连续疾病谱,如果只能在痴呆期诊断,那是二十世纪的诊疗水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在痴呆前期,甚至临床前期我们就能诊断AD了。

2018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院-AD协会将AD病程全程分为六个阶段。阶段1和2构成了长达二十年的临床前期,在阶段1就有Aβ阳性,此时若检查Aβ就会发现已经具有了AD病理改变,进入了AD连续疾病谱。然而此时患者不会有感觉,患者能够自我识别到的最早阶段就是阶段2,因为在阶段2出现了,患者能够自我感觉到的主观认知下降。AD病理侵袭人脑之初,因为我们有脑和认知储备,大脑有代偿功能,所以脑细胞死亡超过50%之前不会失代偿,也就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此时患者自身会有记忆下降的自我感觉,此外还可能会出现老年首发的抑郁、焦虑、被窃妄想、被害妄想,或者毫无道理地怀疑配偶不忠等精神行为异常。

以前我们只注意到了AD临床前期阶段2,会有认知功能的变化,其实轻微的精神行为异常,也是AD临床前期阶段2,可能会出现的症状。正确识别主观认知下降阶段的症状,就有可能阻断AD病程,将AD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像糖尿病一样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终身维持在临床前期不进展,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尊严,优雅老去。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要有主观认知下降这根弦,否则,即使自我感觉到了记忆力比从前有下降,也不会往这方面想,而会误以为年纪大了,老糊涂,人老了都会这样,就会错失早期治疗的黄金时间窗。主观认知下降阶段不治疗,五到十年后就会逐渐进展到阶段3、4、5、6。


在阶段3,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既往熟练掌握的工作还能做,只是效率下降。主要表现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上面对应的是冠状位磁共振检查,红色箭头所指为海马,海马是AD最先受损的脑区,MTA表示内侧颞叶萎缩,用来评价海马萎缩程度的。MTA评分从零到四逐渐增高,分别表示海马萎缩从无到有,从轻到中、重、极重。

在阶段3患者记不住个人刚刚经历过的事情,即使经过提醒也不能回忆,就像压根没有发生过一样,或者仅能部分回忆。然而对于年轻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却能记忆犹新,就会使家人误以为患者的记忆力很好,恰恰相反,那是远期记忆保留在额叶,而新的记忆靠海马形成。


记不住新发生的事情表明海马受损,已经到了失代偿阶段,此时发现就太晚了,因为脑细胞死亡不能再生,丧失了的脑功能不能恢复。说白了AD病程不可逆转,AD治疗只是相当于按下了暂停键,因此暂停键按下的越早脑,脑功能保留越多的时候,治疗效果就会越好。


既往AD治疗不得力,关键是发现得太晚了。拿癌症打比喻大家就好理解了,临床前期阶段1和2,好比癌症早期,3、4、中期,5、6、晚期,晚期癌症治疗效果大家可想而知,而国人意识到是病,想起来去医院就诊时,80%以上的患者都已进入中、重度痴呆阶段,好比癌症已经到了晚期,此时治疗效果不佳,我们又会心灰意冷,误以为AD不能防治。前面我提到的心脏病专家的母亲就是到了晚期才被发现的,而他本人目前很可能已经处于阶段2或者3,只要检查一下神经心理量表和Aβ就可以明确诊断了。

早期发现是为了早期治疗。本人有幸参加撰写的2020年SCD国际工作组发表的《SCD的特征》,是从临床角度提示我们有AD患病风险的必要信息。不需要高大上的仪器检查,只要患者和熟悉患者的家庭成员,也就是知情者结合起来,就可以进行自我风险评估,简单实用。

一、一定要有记忆下降的自我感觉

二、这种感觉在近五年内出现

三、这种感觉在60岁及以后出现

四、对这种感觉很担心,怕患上了 AD

五、这种感觉是持续存在的

六、因为这种感觉主动就医了,即使一次检查都正常,也说明不了什么,需要动态监测,每年查一次,看变化趋势最重要

七、知情者也证实患者有记忆力下降或者轻微的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

以上七条,其中第四条最重要,只要有担心,就要高度重视,及时查Aβ,因为Aβ阳性的SCD才是AD临床前期SCD。时间就是大脑,尽快明确诊断,有利于尽早开始治疗,保护我们的大脑,保护我们的记忆。

下面给大家举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实例。默然老师前两天刚过了她的66岁的生日,自我感觉记忆力比从前有下降,快五年了,因为有家族史,很担心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希望能够找到更专业的医生就诊。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我们的主观认知下降微信公众号,发现了我们的SCD初筛自测卷等,并且按图索骥加了我的微信,求诊断。

我建议她检查全套的神经心理量表,核磁、PET,她查了量表之后全都正常,然后就问我此时是否可以除外AD临床前期SCD?当然不能,老百姓容易误解的就是认为只要一涉及到AD,就一定得是有异常,甚至于一定得是痴呆了。

我前面提到了AD不等同于痴呆,痴呆只是AD六个阶段中最后的4、5、6三个阶段,而在它之前还有1、2、3也属于AD,1、2阶段临床前期仅有自我感觉,客观检查可以完全正常,仅仅从神经心理量表的角度跟认知正常的人没有任何分别。所以要除外AD临床前期,需要检查Aβ,如果Aβ是阴性才能够除外AD临床前期。


她查了PET,很不幸,结果是阳性,冠状位磁共振MTA是2分,可见她的大脑代偿功能有多么的强大。海马已经中度萎缩了,临床上还只是主观认知下降阶段,时间就是大脑,要尽快开始治疗。我对她说:您赶上了好时候,临床前期有药可治了,可以药物干预加非药物干预同时进行。她是依从性和自律性都非常好的患者,每天除了按时服药外,还能够定点打太极,做八段锦,参加社区合唱团等活动,还主动承担起了我们患者家属微信群的管理和宣传工作。

群内家属对于AD的疑惑,她都能在我既往的科普中找到答案。刚入群的患者家属还以为她是我的学生或者医助,有时她也会澄清一下:我也是患者,是韩教授 AD临床前期主观认知下降阶段的患者,我这也是在进行非药物干预,锻炼大脑,防止废用性萎缩。就这样,她在每天坚持帮助大家的同时,践行了自身的认知训练。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祝福她未来会有很好的生活质量,不会像妈妈那样进入到中晚期阶段,因为她在临床前期及时按下了AD进展的暂停键。

对于在座的中青年, AD防治最好能从源头做起。上医治未病,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上医。


AD是可以防治的疾病。2020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十二种可防可控的危险因素,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注意到并终生控制好,就可以降低40%的痴呆患病风险。

早在10年前,美国国立老化研究院-AD协会就指出,如果能够在临床前期识别并干预,可以推迟50%的疾病进展速度,减少57%的AD痴呆未来人数,由此而节约一半的医药花费。这两年可用于临床前期治疗的药物已经问世,医生能够在临床前期诊断并治疗。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就是临床前期AD患者的及时就医,如果人人都能及时就医,医生就有信心把2050年预计将要出现的AD痴呆患者人数减少一半。医生最担心的就是国人对AD认识不足,只认识晚期AD,不知道早期AD还有长达二十年的临床前期。

对于在座的中青年,到了2050年80后将集体步入60岁。关注早期AD,做好上医不仅为家人,更为自己。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趁年轻,不能想那是年龄依赖性疾病,我还早着。只有能够正确识别主观认知下降,早下手早预防,才能够实现早诊早智,智慧的“智”。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只有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AD是一种疾病,而不再将其视为衰老的必然症状。注意家中老人出现的哪怕是微小的变化,正确识别主观认知下降,一旦确定是AD临床前期就要尽早开始治疗,按下AD进展的暂停。健康老龄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我们人人都从年轻时做起,开始更健康、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