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意滋养一座城

  2017年,如今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的周洪涛刚回国任教。作为“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为了帮助四平社区更新风貌、激发活力,周洪涛先是在社区里住下,紧接着就把社区的角角落落逛了个遍。 

  

  他发现街道辖区内“老新村”多、学校多、老人多、小孩多。尽管社区里有些基础设施渐趋老化,但这丝毫没有阻挡居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如何把这种热爱转化为令街区焕发新生的活力之源,周洪涛和他的团队不断走访居民,试图从中寻找破题的办法。 

  

  后来,周洪涛无意中发现每日必经之路上邂逅公用电话亭不下十处。灵感来了。 

  

  解放周一:您是怎么会想到把这些公用电话亭改成美术馆的? 

  

  周洪涛:2017年,我到同济大学工作以后就开始和同事、学生们一起推动“四平空间创生行动”。这是我们设计创意学院和四平社区深度联动的一个连续性项目,一期一期地做,希望能够用设计更新、改善居民生活,用艺术提升社区品质。 

  

  我们利用社区提供的一些闲置空间做临时展览,居民楼道里的楼梯和便民设施也成了我们展开创意的对象。我们还做了很多工作坊,跟居民聊天,想看看社区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可否用共创的方式引导社区微更新。 

  

  一路聊下来,我发现,美术馆和画廊是四平社区相对薄弱的社区资源。由于美术馆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群体的美育至关重要,当我看到那些处于半闲置状态的公用电话亭时,脑海里就冒出来一个想法:要不就把这些电话亭改成“电话亭美术馆”吧? 

  

  我立马给社区做了一个提案,希望能把这个美术馆项目作为当年“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的一个板块。社区方面觉得这个方案不错,响应得也比较积极。在他们的促成下,我们很快就跟中国电信接上头,三方一起坐下来商讨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解放周一:这个项目后来进展如何? 

  

  周洪涛:2017年时,使用IC卡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的市民还是有的,比现在多。所以,三方协商时,电信方面就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如果我们用掉了这个空间,会不会影响电话的使用。他们后来做了流量测算,发现其实总量不多。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也愿意对这块影响作出补偿。第二,电话亭存在的另一个必要性就是供市民拨打紧急电话。一旦做成美术馆项目,影响人们在紧急情况时的使用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我妥协了。经过进一步的考察,我发现在我们设计的活动路线上,除了电话单亭,有一部分电话亭属于全封闭的双亭式电话亭。要不就选双亭中的一个来做项目?这样一来,另外一个亭还是可以使用的。这个方案得到了电信方面的认可。 

  

  电信方面关心的问题还包括:电话亭做展览,人员过多聚集怎么办;亭子外侧的广告栏要不要用;办展过程中是否要用电,要用多少,每天哪些时段要用电;放了展品以后,亭子是否要上锁;内部装修装饰会不会给亭子造成不可扭转的“破坏”,复原的可能性有多大,等等。 

  

  事实上,在后来的操作过程中,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冒出来,大量细节需要考虑。幸运的是,大家来来回回讨论了好几轮,最终大部分疑虑都找到了妥善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方面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 

  

  解放周一:你们选用的公用电话亭都是1米×1米×2米的标准立方体,实际可以使用的有效空间大概是多少? 

  

  周洪涛:实际的使用空间可以仅限于电话亭内部,也可以延展到电话亭外围。比如,“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开幕时,我们选了一处双亭电话亭做行为艺术表演。从这两个亭子辐射开去,演员的表演空间可以拓展到8平方米,形成一个以电话亭为中心的“小舞台”。 

  

  有的展览是给半个亭子贴上图形,有的是在内部设置透明的亚克力隔架放展品,有的是利用电话亭内部的三面墙做小型个展。有一次,我们的学生干脆把一把自己设计的、尺寸刚好的创意椅子放到了电话亭里展示。可以说,这个空间虽然不大,但可塑性挺强,只要我们敢想、敢试,总能找到让创意和电话亭空间较好结合的办法。 

  

  刚开始和电信方面签署合作备忘录时,我们预计整个“电话亭美术馆”活动大概可以为时1年到1.5年。没想到,这个系列展览一做就运行了好几年,后期整个流程上也没有出现太大的安全问题,大家的反馈都还不错。 

  

  一路走来,我们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希望我们的创意能够走出象牙塔、走出艺术殿堂、走出高端场所,以某种“小而精”的方式让更多的公众看见,为整个社区、为来自更广阔地域的观众带去滋养。 

  

  解放周一:你们现在走通的这条路可以复制吗?如果做此类策划的人多了,会不会跟您所说的“小而精”相悖,反而给不了大家太多的惊喜? 

  

  周洪涛:其实不会。一方面,电话亭属于一个比较标准的模块化空间。在当下这个参数化设计盛行的时代,在一个模块化的空间里做设计,依然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等着我们不断地去突破和实现。 

  

  另一方面,每个社区的需求都不太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设计人员需要做的是立足本社区的特点和需求,把电话亭所在的空间打造成为一个可以关切人的情感需求,进而可以沟通人、联结人的节点。 

  

我们的城市需要更多有人情味的界面。我们的社区需要保留一些具有公益性的基础设施。我们的市民们渴望自己所生活的街区更可爱、更有活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围绕着公用电话亭发生的故事和创意,还可以有很多很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