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种”出新希望

——第四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开幕式侧记

白花花的盐碱地,一直都是荒凉、贫瘠的代表。中国盐碱地总面积约为9900万公顷,大约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这既是脆弱生态环境和致贫的主要因素,同样也是具有开发潜力的宝贵耕地后备资源。

如何做好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不仅对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汇聚全球智慧,助力盐碱地种业发展,9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第四届国际三角洲论坛暨盐碱地种业创新论坛在东营市举行。本次活动以“盐碱地种业创新与产能提升”为主题,旨在落实“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贯彻实施。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盛会,为东营汇聚强大力量。

金秋时节,群贤毕至。来自全球各地的海外农业专家和全国盐碱地领域权威的高校院所、专家学者、龙头企业等近200人共聚一堂线下观看,还有数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畅谈学术、分享成果,为黄河三角洲领域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汇智聚力。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透过嘉宾名录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高规格、国际化的盛会。

山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董守义在致辞中说:“本次会议以‘生态·农业·科技’为主题,邀请全国盐碱地领域权威的高校院所、专家学者、龙头企业以及海外农业专家共聚一堂,研讨盐碱地种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关键核心问题,以科技创新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以国际视野集聚海内外人才。这是主动应对新时代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在视频致辞中说:“论坛主题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盐碱地种业的创新、产能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也符合目前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而这种创新发展的理念也是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一致。”

这是一场凝聚共识、同心同向的大会。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信在致辞中表示:“我国潜在可利用盐碱地面积巨大,如果耐盐碱地品种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必将激活亿亩级盐碱地产能,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小小一粒种,直接关系“中国饭碗”。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作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显性生产力。为此,加强耐盐碱作物育种研究,对于加快盐碱地综合开发、提高可利用土地增量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在这里碰撞,良策在这里汇聚。台上,院士、专家展示了盐碱地利用经验,展示了盐碱地利用和耐盐种子创新最新科研成果,推进了盐碱地产能提升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促进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台下,众多专家学者静下心来学习、沉下心来思考,在思考中深化认识,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唯有科技创新,才能在盐碱地种业上发力突破,为“中国饭碗”扩容提质。

这是一场收获满满、合作共赢的大会。

在热烈的气氛中,会场内进行了产才对接签约仪式。随着一次次落笔,一次次握手,当一个个预示着合作共赢的项目成功签约时,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将每一个画面定格。

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教授弗拉森科·弗拉基米尔、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孟凡华共同签下了“小黑麦示范推广项目”的东营日盛公司总经理蔡福荣在走下签约台后,仍难掩兴奋,“在两位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有信心在盐碱地种植出优质高产黑小麦,并将它们推向市场,助力农民增收。”

利津县刁口乡副乡长刘继帅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耐盐碱牧草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签约完成后,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耐盐碱牧草是破题我乡盐碱地高效利用的一种重要选择,本次签约充分肯定了耐盐碱牧草在刁口乡发展前景,希望能够借助外脑进一步提升牧草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签约结束后,现场嘉宾们纷纷表示:“每一份项目的签订,都是推动盐碱地种业发展的新动力。大家共享机遇,共谋发展。这些签约项目将不断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更好地向盐碱地要潜力,为全国盐碱地科学利用作出示范,为‘端牢中国粮食饭碗’贡献东营力量。”(记者:文/任强 图/周广学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