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立:孔子开拓了“有教无类”的文教传统

9月26日,尼山文物论坛在曲阜尼山讲堂举行,主题为儒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泰山学者孔德立在论坛间隙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他说,孔子开拓了有教无类的传统,“孔子以前,谁是贵族谁能受教育、谁能在社会上有尊贵的地位;孔子以后,谁好好学习,谁就可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孔德立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孔子有关系。古代蒙学启蒙的时候开笔礼有两大程序,第一个是拜孔子,告知老师是谁,老师的老师是谁,这是文教传统。第二个是教写一个字儿,一撇一捺是个“人”。所以,一个人要知道老师是谁,而教育的目的是做人。而每个家庭里面都有这样的教育教化,给孩子讲这个问题,那等孩子长大成人了,他再跟他的孩子讲。

孔德立介绍,孔庙是中国人心中的教化殿堂。他鼓励家长带孩子去孔庙,不只是看它的建筑、看他的景观、看有什么新奇的东西,而是慢慢地、浸润式地感受。孔德立解释,文教之“文”指的是文化,只有内化的才是文,外在的还是知识。在他看来,记住孔庙占地多少亩没什么用,要真正领悟到孔子对中华文明作的贡献。

今天为什么要纪念孔子?孔德立解释,不是因为他的爵位,不是因为他的名号,是因为他的文教之功。“简单一句话概括,孔子以前,谁是贵族谁能受教育、谁能在社会上有尊贵的地位;孔子以后,谁好好学习,谁就可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孔德立说。他认为,孔子开拓了一个传统,打破了“有教无类”,“你只要想学,都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孔德立举例,《论语》里面有记载,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说,就有一个人,颜回,但是死了。其他的弟子要去找工作,孔子说,别着急,甚至是一辈子好好学修身,没有机会也不吃亏,做一个好人。孔德立解释,做个好人对社会一样有贡献,一样是成为社会典范,一样能为社会做些事情,“所以儒家是通过修身成为内圣,他来服务社会,具备服务社会的道德和能力,然后才展现自我价值,这就是孔子。”

孔德立说,如果到孔庙,能够悟到孔子的文教之功,就是学到位了,“启发心智,开启尊师传统,我们只有尊师才能重教,只有重教才能教好孩子,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人,而不是一个工具性、逐利性的一个存在。”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江丹 摄像:徐超 剪辑:江丹 韩宇 策划:臧文涛 编辑:孙菲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