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驾驶员的农机,研发出“卡脖子”功能,“耕种管收”全搞定!

眼下,全国秋收正在各地陆续开展中,但记者近日在几块农田里采访时,却只闻机声,不见其人?

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在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这里开展了一场人机大战。画面左侧的拖拉机里,是一名成熟机手;画面右侧的拖拉机里,则是......空无一人?

今天比赛的内容是在两块同样大小的地里,比试平地的速度。一开始,双方势均力敌。这场人机大战,是陶伟一手策划的。此刻他比谁都紧张。

陶伟,博创联动创始人兼CEO;长期在工程车辆和大型装备行业从事智能控制和信息服务研究。

现场冒着高温来观战的得有30来号人。这是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市场的首次亮相,人们对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津津乐道,对比赛的结果更是拭目以待。

从航拍镜头里看,很快,两辆车就拉开了差距。紧接着,无人驾驶拖拉机做出的一系列动作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无人驾驶拖拉机换行时做出一系列精准的动作,让人们更加惊诧眼前这个新鲜物了。

最终,无人驾驶拖拉机提前5分钟完成作业。  

智能化的农机可以替代劳动力,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且国家越来越多的大田托管模式,环境相对封闭、劳动模式重复,都适合机器操作。农机智能化能够节省5名熟练机手、十几名临时工人,光是人工费一年就能节省近30万元。管理人员说,农场的这套数字化模式,预计4-5年就可以回收成本。提质增效的智慧农业,已经悄然来到人们身边,改变着田间地头丰收的景象。

陶伟告诉记者,他要生产一种高性价比的、能够满足老百姓核心需求的智能化系统。那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呢?想不通的时候,陶伟在众人的视线中消失了2个半月。他整个的春耕过程基本没回家,就完全蹲在农村里,跟老百姓聊,问他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或什么样的公司卖产品才愿意买。

“农业的场景里面不经过实际用户的认可,你光认为自己的,觉得是个特别牛的产品,没有意义。”陶伟说,只有老百姓觉得好才会买单。

最终他的谦虚打动了很多人,农户告诉他,能够避开田里的野兔子不是最需要的,反而会增加成本。智能化的农机要想代替老机手、好把式,要学会的第一条,竟然是——走直线!陶伟不仅要让农机在土地里走直线,还要挑战一个更难的,在泥地里走直线。他研发出一套自动导航系统,并与车厂合作,做出了可无人驾驶的插秧机。

转眼就是春耕,陶伟给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的上百名农户试用,结果,出事了。

在家测试了多少的场景,都不如真实的农耕来得更有挑战性。那年的春耕,变成了陶伟的噩梦。他带着研发人员,不停收集问题、做算法更新和程序升级。还用最大的强度测试自己系统的抗压能力,以保证机器高负荷运转时仍然稳定。

到了第二年春耕,陶伟惊喜地发现,找他报错的电话终于少了。插秧机的速度可以达到1.6米每秒,15天的作业季可以节省人工费6000元,提高效率10%-20%。

陶伟还在农机的大脑里,植入一个“作业深度保持一致”的命令。这样,不仅播种、像开沟、平整土地等工作也都能保证效果。除此之外,他还研发出了一个卡脖子的功能,被称为拖拉机电控提升系统。这个功能可以精准控制深度,这是这个产品的特点。

以自动导航和精准控制深度,为主要功能,陶伟开发出了一套智能系统,取名叫1.0。但陶伟没有想到,把1.0推向市场,和研发过程一样艰难。为此他改变了销售模式,跨过中间环节,直接面对机手或者农场主。他跟经销商提出给一部分补助,共同办培训班+新车试驾活动,手把手教会大伙儿使用。陶伟还给自己规定,每周他都拿出3天时间,留给客户。

为了改变农村传统的人工手动种植模式,国家在农机购置补贴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帐划得来,活干得多,所以一部分农民的思想加快了转变,农机的销量增长喜人。

陶伟邀请记者体验一下,挑战不碰方问盘开10吨重的拖拉机!她能成功吗?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种田,农机服务已成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小伟说,全国农机服务组织达19.34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7.6万个,去年累计完成机耕、机播、机收、机电提灌、机械植保等5项作业面积达到71.29亿亩次,同比增长1.7%,农机服务有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