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还是“斯人”?网友吵翻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6日,这一话题吵上了热搜第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必背古文

但最近不少网友发现

自己背课文一直都背“错”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一段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

不少网友背的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原文到底是“斯”还是“是”?

许多人翻出压箱底的老课本求证

打开一看,傻眼了

网友纷纷凌乱:难道我的记忆出错了???

10月26日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

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

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

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

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

“斯”和“是”两个字

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都表示“这”的意思

有网友翻出了

1992年版、2001年版、2016年版

“人教版”语文课本

发现课文中都是“是人也”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也找来语文老师求证

目前杭州使用“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

该课文出现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原文用的是“是”

网友们不淡定了

专家:两种写法都有

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教授表示

现代教材一般用“是”

但也有不少读物用“斯”

在古代文献中

这两个字都有

普通读者不用太计较

只要不影响准确交流即可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舒大刚也提到

文献中两种写法都有

查过文献资料后初步发现“是”较多

网友:

有可能是“曼德拉效应”

有网友指出

这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

即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

也可能导致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

与史实不符

有专家认为

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

和心理暗示有关

“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

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

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

而且人们常常受到诱导提问的影响,

重组了自己的记忆内容。”

比如还有:

“两只黄鹂鸣翠柳”

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米老鼠的裤子有没有背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