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你真的记错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人们熟悉的经典古文近日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里中学语文课本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篇中的那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其实从来没有在教材出现过,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代至今的语文教材上,原句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让很多网友皆有同感,甚至为“斯人”还是“是人”争论不休。新黄河记者采访儒学领域相关研究学者,获悉典籍原版即为“是人”,不只是这一句,“言必信,行必果”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古文其实也是误传。

“是人”而非“斯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来让网友争论不休。孟子的这一经典语句,很多人可能都记错了。

据悉,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60年代至今的历套语文教材中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篇课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在收录时题目有所变化,曾直接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为题,后来改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曲阜师范大学2020级中国史专业儒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葛宁记得很清楚,他十几年前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也一直是这样背诵的。据其介绍,清代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十三经清人注疏)中,这句话便用的“是人”,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宋代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用的同样为“是人”,而非“斯人”。

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受访者供图

曲阜师范大学2020级中国史专业先秦儒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苏相阳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著作,北京图书馆藏的闵齐伋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孟子》刻本、国家图书馆藏的元(1271—1368)《孟子集注》刻本中,这句话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斯人”和“是人”的意思都是“这个人”,但它们之所以让许多网友产生记忆偏差,有多方面的原因。葛宁解释,“是”跟“斯”发音相似,特别是在一些不分翘舌音和平舌音的方言里,它们很容易被混淆。在现代汉语里,“是”多用来表示判断,而“斯”依然用来表示指代,而且“斯”在使用的时候更像古文。这或许影响了人们对这句话里“斯”和“是”的使用。

葛宁认为,古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斯人”可能也加深了人们对这个词的印象。他介绍,李白在《夜泊牛渚怀古》里就有“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李之仪《减字木兰花》里有一句“古有斯人”,王翰《与和仲古心饮酒分韵得诗字》里也有“斯人不可见,载歌停云诗”等。在很多耳熟能详的古诗词里也常常出现“斯人”,这可能也影响了人们的语感,感觉“斯人”更加顺口。

在葛宁看来,很多人之所以将“是人”记成了“斯人”,与一些电视节目和古装影视剧也有关。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呈现方式如果引用出现错误,也很容易传播开来。特别是一些古装影视剧,为了台词更符合剧集氛围,便会常常引用一些古代名人名句,但稍失谨慎,便会造成误用误传,而大部分观众也不会专门去查阅资料核实。

另外,传统戏文可能也是影响人们产生“斯人”还是“是人”这类记忆偏差的一个原因。传统戏文的很多故事都是来自历史典故,而涉及一些经典名句时,会根据自己的行文韵律进行改造,就在这个化用的过程中或许也对误传造成了一些影响。

元(1271—1368)《孟子集注》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受访者供图

最流行的是最通俗易懂的

不只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年来,一些在当代人生活中流行的古文、古诗词名句,都不是原版。葛宁举例,人们常常使用的“人间至味是清欢”,其实在苏轼《浣溪沙》里的原文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相阳表示,儒学经典文本语句也有一些被误解误用。他提到了社会上流行的“言必信,行必果”,很多人以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但其实它表达的是墨家的态度。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苏相阳解释,孔子其实对这句话并不十分赞同,虽然不否定,“但是同时会考虑到说话行事的时机,考虑得更为全面一些,在讲求原则的前提下,允许适当的调整与变通。”

在苏相阳看来,在大众中最流行的不一定是最“权威”的,却往往是最通俗易懂的。“斯人”与“是人”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而且已经成为语言习惯,人们在一般场合的使用中顺应潮流就好,不一定执着于某个字,语言文字本身也是发展变化的。

对大众而言,语言通常只是生活里的一个交流工具,而非研究对象。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使用习惯对语言进行改造,这或许会使其与最准确的用法相去甚远,但却在实际生活中成为约定俗成的准则。“像我们最常说的‘连累’,‘累’读四声,但是正确读音是三声,可说三声的话大家反而感觉莫名其妙。”葛宁说。

闵齐伋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孟子》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受访者供图

葛宁认为,作为专业研究者还是应该尊重原版,不能忘记它们最原本的面貌。“它们毕竟是从过去来的,是个传统,即便它们有一些变化,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它们的源头,”葛宁说,“像‘是人’和‘斯人’,虽然意思不变,但还是尊重原版更好一些,我们的教材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没有因为大家都说‘斯人’,就把它改成‘斯人’。”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江丹 编辑:孙菲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