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区大窑街道蛤堆后村:海肠养殖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小海肠带动了蛤堆后村的经济发展。


村民正在分拣海肠。

前些日子,不少市民的朋友圈都被这样的视频“刷屏了”:偌大的海滩上,有的市民拿着桶往里“划拉”海肠,有的市民捡拾的海肠装满整整一三轮车,更有人一晚上捞了上千斤海肠。许多人现捞现卖,直接在海边出售,收益近十万元……这是10月5日晚上在烟台开发区八角湾上演的一场“大戏”,大量硕大肥美的海肠被冲上岸,闻讯而来的人们挽起裤腿、打着手电,体验着“丰收”的喜悦,社交媒体上,“烟台赶海人捞海肠”的热搜,单日浏览量达5180万。

小海肠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对于牟平人来说,海肠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但前些年却因为数量稀少、价格昂贵而变得一“肠”难求。近几年,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增强和养殖规模的扩大,海肠又逐渐回到了市民的餐桌。在牟平区,大窑街道蛤堆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就瞅准了这一商机,因地制宜发展海肠养殖产业,小海肠带动了村经济发展。

近日,记者在蛤堆后村北海岸边的一处遮阳棚下看到,烟台蛤堆后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几名社员正在分拣刚捕捞上岸的海肠。社员张大姐捡起一根海肠,自豪地告诉记者:“别看这一根根小海肠长得其貌不扬,可是为老百姓创造了不少财富。海肠经过处理、烹饪,可以被制作成海肠捞饭、海肠炒韭菜等多种佳肴,一盘通常可以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的高价,不仅满足了老饕们的胃口,也给村子带来了不少收益。”

海肠学名单环刺螠,是渤海湾的特色海珍品,个体肥大、肉味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海鲜味精”“裸体海参”等美誉。据说,秦始皇第二次登芝罘岛的时候正值早春,风浪过后,一大片淡红色的海肠被留在沙滩上。当地百姓就用韭菜配以掏空内脏的海肠焙粉款待贵客,秦始皇品尝后大加赞赏,称之为“天下第一鲜”因为味道奇鲜,海肠粉一直充当味精的角色,在没有味精的年代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味蕾。自古以来,海肠在我国、日本和朝鲜沿海均作为名贵的海鲜食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时至今日,海肠仍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海珍品资源。

依托海域资源 发展水产品养殖

依托丰富的海域资源,蛤堆后村“两委”成员在广泛走访征求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后,决定发展水产品养殖。2019年,烟台蛤堆后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村“两委”成员多次赴外地沿海养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并邀请专家实地勘察,发现蛤堆后村近滩的水质、盐度等条件符合海肠生长要求,且海肠养殖风险小,市场前景广阔,最终选定养殖海肠作为合作社主打项目。

刚开始,合作社在海肠养殖方面存在技术短板,蛤堆后村党委积极寻求帮助,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烟台市牟平区蛤堆后村工作组为合作社带来了“及时雨”,工作组中研究海洋经济的专家靠前服务,实地查看海肠长势,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海肠养殖育苗方面的专家到合作社指导授课,为海肠育苗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同时,为更好观察海肠长势,合作社引进了高新装备,利用水下机器人对海肠长势进行动态监控。

坚持党建引领村庄发展 村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蛤堆后村“两委”委员姜克顺介绍,海肠投苗满两年,亩产可达600斤,合作社目前的养殖面积按照市价可盈利200余万元。为了提高效益,合作社还采取底播混养的方式,投入竹蛏苗和海肠一起养殖。“这两种海产品互不干扰,我们村的海水条件也很适合它们生长,平时基本不需要管理。”捕捞上来的海肠和竹蛏如果没有长到一定的大小,还可以投入海里继续生长。

为了让村民享受到村里发展的红利,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百分之二十作为公积金、公益金,用于扩大生产经营、弥补亏损或者转为成员出资,每年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按照成员出资比例量化为每个成员所有的份额。同时,为减轻村民疑虑,村党委率先出资280万元作为合作社成员出资额。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有99户村民入股,共计261股,出资额合计130.5万元。“一股5000元,一户最多可以投四股,条件好的想多投也不行,发展合作社的目的是大家伙一起致富。”姜克顺说,这种做法也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相契合。

多年来,蛤堆后村坚持党建引领村庄发展,村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随着村里海肠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美好画卷,伴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徐徐展开,产业振兴的步子越迈越大,致富路也越走越宽。(YMG全媒体记者 全百惠 通讯员 刘桂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