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正青春 争当农业风口“弄潮儿”

2021年,杨权荣获长沙县“十行状元、百优工匠”多旋翼无人植保飞机操作第2名。图为杨权在操作无人植保飞机。熊冰俏 摄

◎星沙时报记者 刘鑫宇 熊冰俏 通讯员 桂青 易亚科

乡村的希望在青年,许多青年的希望也在乡村。

10月,长沙县春华镇武塘村秀才湾组的一处农田里,一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往穿梭,一颗颗饱满稻粒尽收其中,35岁的长沙县桐子园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权正熟练地操控机器收割晚稻。

“如今采用机械化设备后,收割的质量和效率都不错。”停下收割机,摘下手套,擦掉额头上的汗珠,杨权指着金黄的稻田开心地与记者话起了家常。

活出“成就感” 助力乡村振兴

7年前的杨权还在国企工作,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虽然能养家糊口,但没什么成就感。”

年迈的父母在老家承包了50多亩农田,杨权农忙时经常回来帮工。他发现老家有不少田地闲置,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2015年,杨权毅然放弃了“舒适圈”,回到春华老家,从此一头扎进了农业。

“刚开始,大家都不看好我回乡创业,因为我本身也不会任何农业方面的技术。”认准了农业这条路,杨权从未轻言放弃。

杨权从农技书籍学起,在看书和实践中反复总结经验。他创办长沙县驰梦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余亩,带领家乡农民开垦荒田。

很快,杨权开垦的荒田复耕率达到100%,这为他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强心剂”,也为自己带来了名气。周边的农民朋友纷纷主动将土地流转给他的合作社,合作社的劳动需求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看准先机的杨权投入所有积蓄成立长沙县桐子园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种、保、管、收”一条龙的先进农机。如今合作社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无人植保飞机、烘干机等设备一应俱全,他的合作社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100%。

通过科学管理、机械操作,合作社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如今,合作社流转土地达600余亩,有农机具20余台(套),年机耕机收作业面积达2000余亩,2021年无人机植保作业服务面积达40000余亩。

“所有事都需要亲力亲为,经常起早贪黑,加上常年风吹日晒,看上去比同龄人大了好几岁。”杨权笑道,看着事业慢慢发展壮大,自己和家人都十分有成就感,再累也觉得很快乐。

7年过去了,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现在稻浪翻滚,空气里处处弥漫着浓浓的稻香。站在田里的杨权,眼中有光,心里有谱。

加入“先锋队” 永葆初心使命

今年以来,杨权所在的春华镇成立了一支由党员致富带头人组建的“农耕生产红色先锋队”,身为党员的杨权加入了这支队伍,他希望能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艰苦奋斗,为建设家乡、带动村民致富出一份力。

今年夏季,受天气影响,春华镇部分农田出现干旱现象。作为红色先锋队队员的杨权闻讯而动,立马奔赴田间地头,帮助农户修建机埠、安装输水管道、挖渠引水,保障晚稻用水需求。

当时,持续高温导致位于龙王庙村的万亩粮食生产基地数千亩稻田干旱,给晚稻丰收带来了不利影响。杨权与其他队员一同顶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间地头与其他村民仔细查看情况。

“要引水,第一步就要将水渠边的杂草砍掉,确保渠道输水安全通畅。”根据自己多年的防旱经验,杨权立马与其他先锋队员组成抗旱小分队,分工合作,互相搭配,清理渠道里的淤泥和杂草;同时为村民紧急调用抽水泵一台,从周边河流等水源地引水灌溉10余处,有效缓解农作物用水问题,保障村民抢种和丰收。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杨权踊跃参与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合作社成员用无人机,无偿为当地老百姓住房、机关单位、人口密集、人流量大的区域进行消毒作业。

2021年,杨权荣获长沙市首届“十行状元、百优工匠”农机操作第十名、长沙县“十行状元、百优工匠”多旋翼无人植保机操作第二名。

“返乡创业,跳出传统农业的思想,指引乡亲们播种新希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是值得表扬和鼓励的。”长沙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杨权和不少新农人用实际行动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力,传播新时代农民的工匠精神,为家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长沙县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