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地方特色产业元素 构建包装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将国家的法律法规、传统的优良文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等美好的事物与专业课程讲授的内容有机结合,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实现教书育人的创新模式。

一、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元素,构建包装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幸福温州,千年商港、百工之乡,温州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和新时代的创新创业经典案例。包装产业作为温州地区特色产业之一,曾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包装名市”“中国包装机械城”等10余项国字号的金名片。良好的产业背景、庞大的从业人数也曾为温州的繁荣贡献过巨大的力量。温州包装产业链齐全,覆盖了包装材料、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及纸包装等全流程。据温州市包装联合会统计,目前相关企业有2000多家,从业人数约20余万人,其中技师、工程师以上职称或资历的高级技能人才近前人,具有高级技工的技能型人才约2000余人。

地方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紧密贴合地方产业,培养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温州地区包装产业有着良好的产业资源,包括企业、技能人才、知名企业家、优秀的创新产品方案等,有着非常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也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资源。因此深度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元素,构建包装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二.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元素,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构建模式

1.深挖包装产业工匠、劳模、技能大师等人才资源,构建包装专业群课程思政劳动意识和劳模精神教学资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行业中培养出诸多的技能大师、劳模和工匠等。诸多的人才资源为智能包装专业群的职业教育和课程讲授提供了诸多的课程思政优质元素。

邀请行业工匠、技能大师等走进东方学院大讲堂已经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成为职业教育的第一堂课。劳模和行业大师通过走进课堂、开讲高职生的始业教育,以亲身的经历感染职业学生的认知,让同学尽快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的话就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确保理论够用和适用的前提下,更加紧密的贴近实际生产的一种教育方式。

2.深挖包装产业企业家资源,构建包装专业群课程思政创新与创业精神教学资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创业精神。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阵营,在社会变革和转型之际,应积极探索创新求变之路,培养除了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职业学生,更需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理念,使其融入到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群体。  

幸福温州,千年商港、百工之乡,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名人和典故等,有着数不清的创新创业经典案例。具体到包装产业,现有2000多家包装企业,涵盖了包装印刷、包装材料、包装机械等类别,企业高层管理者数千人,其中不乏省内和国内的行业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

项目组和温州包装联合会合作,收集、整理包装行业开拓者的创新创业先进事迹,形成行业典范,择优编入包装专业群的课程思政案例,融入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

3.深挖包装创意设计作品资源,构建包装专业群课程思创意设计教学案例资源

包装是商品无声的推销员,也是提升商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包装设计方案,往往融合了优良文化、历史典故、新进技术和成本优势等。收集与整理本地区、本行业的创意设计方案更加有利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对本地区文化的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

4.探索包装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构建包装专业群课程思创新拓展资源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求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技能,同时要能够适应行业的需求,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这就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了解行业的新技术、先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实现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事实上,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更多的了解先材料的特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原理,从而能够更好的在操作和生产过程中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元素,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

课程思政的应用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般的流程如图1所示。优良的课程思政教学除了要有完善的脚本,更多要选择合适的节点,实现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衔接和融合,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教书育人。最后就是总结与反思,不断完善和修正,实现正真的“润物细无声”。(徐登晓 肖志坚)

image.png

( 课程思政的传授过程)

(本文作者徐登晓系龙港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肖志坚系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金海学者特聘教授;本文系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基础组织—数智造教学团队[2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