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十面埋伏——楚汉战争中的阵法运用

楚汉战争为我们留下了诸多战争典故,如“破釜沉舟”“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些典故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事。

楚汉之争成就了诸多名将,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被后世称为“兵仙”的韩信。韩信作为汉军最杰出的统帅,不仅向刘邦建言一方面在荥阳一带正面阻击楚军,另一方面由偏师平定北方与齐国,同时在楚军身后以游击形式断其粮道,最终实现战略包围楚军的策略,而且身先士卒,亲自领兵平定了魏、代、赵、燕、齐诸国,最终与刘邦会师后,在垓下之战一举击溃楚军,平定天下。在这一过程中,韩信也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布阵能力,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在灭赵过程中的“背水列阵”与垓下之战的“五军之阵”。

韩信题跋全身像

在《尉缭子》等兵法中,背水之地是兵家死地之一。韩信能背水列阵而得胜,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韩信在战胜后总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略,却忘了“置之死地而后生”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被钉在“言过其实”耻辱柱上的马谡,除了不懂当道阻敌的道理外,更是盲目迷信“置之死地而后生”能激发蜀汉军队战斗力,将自己置身于死地,不仅未能后生,更是一举葬送了诸葛亮的北伐事业。而韩信之所以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因为其既治军严整,又谋略十足,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的条件堪称恶劣,地利、人和均不在汉军一侧。汉军的任务是要向东消灭赵国,但此时韩信兵力短缺:为了加强荥阳正面战场的兵力,刘邦将大将曹参及其部队以及在灭代之战中俘获的俘虏全数带走,韩信实际能投入到灭赵之战的部队不过3万人,而赵军则有20万人;比起人少,更糟糕的是地利,要攻击赵国,井陉隘口是必经之路,可是井陉道路狭窄,易守难攻,且韩信孤军深入,粮道危险,赵军李左车也发现了这一致命弱点,提出派轻骑袭击汉军后路的奇策;人和方面,汉军是在赵地作战,除了补给困难,更是难以获得友军支援。

韩信的优势除了统帅的能力外尚有天时:一方面,汉军刚刚经历了灭代之战,士气正旺;另一方面,赵军统帅刚愎自用,没用李左车之计,而是倚仗兵力优势企图与韩信决战。韩信在此条件下充分展示了其排兵布阵的智慧。

井陉之战的战斗从复盘的角度来看并不复杂,首先,韩信派出两千轻骑手持汉军军旗埋伏于赵军营地附近,再派一万汉军渡过绵蔓水,背水列阵,天亮后,韩信亲率部队挑衅赵军,引其出战,再佯装不敌,引敌军至背水阵处,与列阵汉军合力对抗赵军,此时两千轻骑趁赵营空虚攻占其地并插满汉军旗帜,未能攻下背水一战汉军的赵军,在返回营地时发现大营被占,顿时溃退,韩信趁机追击,杀陈余,擒赵王歇,一举平定赵地。

此战看起来行云流水,但是能顺利运作,需要准备周全。首先,军阵实际上就是战斗队形的排列与组合,韩信的第一个优势就是治军严整。在先秦兵法中,兵家非常重视士气与军心,要让己方军队在面对占巨大优势的敌军时,仍能保持队形,不会溃退。

汉军以绝对劣势对战赵军,在赵军围攻下坚守阵地,爆发出强烈的战斗欲望和强大的战斗力,在数倍于己的敌军面前死战不退,直至反击赵军,正是治军严整的表现。相比之下,赵军占据人数优势,在攻击受挫大营被占的情况下就军心溃散,可谓是高下立判。

另一方面,汉军战术运用配合极其熟练。3万汉军分为3个部分:两千轻骑、一万前锋、韩信本部。韩信本部要与背水列阵的一万前锋密切配合,转逃为攻,与追击而来的赵军决战。两千轻骑则是汉军的奇兵,也是制胜的关键,要充分把握韩信本部及前锋与赵军决战的时机:袭击赵营,若出击得早,赵营尚未空虚,难以攻克不说,若出击的赵军向后攻击,则将全军覆没;若出击得晚,赵军攻击受挫,已然回营,更是难以进攻。当然,如果没有背水阵在前“以正合”,是不可能有两千轻骑的“以奇胜”。

韩信背水列阵,除利用了人心,更是利用了地利。汉军背水列阵,虽然身旁身后都是山川河流,无处可逃,堪称绝地,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这种地形下,敌军除了正面攻击外,也无攻击军阵背后的可能,大大缩小了汉军的防御圈,只要在正面加强兵力的纵深配置,就能有效抵挡赵军的进攻,这就好比处于封口窄巷之中,无处可去但是只要守住一条路,敌军也攻不进来。当敌军撤退时也能即刻追击。

韩信的“背水阵”虽然出奇制胜,但是实施难度太高,过于惊险,未能传世。但是后世兵家却记录了韩信的另一阵法:“五军阵”。

明代《武备志》复原的韩信“垓下五军阵图”

根据《武备志》卷五十五《阵练制》之“韩信垓下五军阵图”:“垓下之阵,汉淮阴侯韩信开国之所作也。《尉缭子》曰:‘兵法:左、右、中、前、后军各有分地,分地者,东南为前,西南为右,东北为左,西北为后,左右前后之中为中。’故汉高帝垓下之战,韩信为大将,信乃以孔将军将左而居东南,费将军将右而居西南,自将前军为先锋而居汉王之前,绛侯在后,汉王在韩信、绛侯之间,左右所以为拒先锋,所以为致师也。项羽之阵亦五军而已。项羽气骄而轻进,陷于二拒之内,为左右所乘,是以取败。使项羽之右军能攻汉王之左军,则汉左军必敛兵自救,而信或反为项所败矣。此二将贤愚优劣之辨,马隆曰淮阴用之,鲁公莫测是也。厥后诸葛亮、曹操皆因之。诸葛有五军师,曹操以前、后、中为三覆,大略无不相似也。而司马懿畏亮如虎,三追三失,其将何欤?韩信之前有伏,诸葛之后有伏,项羽不识韩信之前,司马懿不识诸葛之后故也。”

《武备志》在介绍“五军阵”之后,还对项羽如何用“五军阵”对战韩信五军阵作出了猜想,但是其却将项羽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气骄轻进”,则有失偏颇。

垓下之战的背景,是项羽被战略合围在垓下之地,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刘贾5路大军合围项羽,楚军无处可退,且“兵少粮尽”,只能在垓下与汉军决战。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将30万军与十余万楚军决战,项羽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出奇制胜”。项羽最擅长的并不是阵地战,而是突袭。彭城之战,项羽率3万军千里奔袭,一举杀败刘邦联军50余万人,险些活捉刘邦。即使在垓下之战失败后,其犹能带领28人在5千汉军骑兵中斩将夺旗,可见其深谙此道。

而在垓下之战前,无论是巨鹿之战还是彭城之战,项羽都有以少胜多的经历,因此在垓下之战这样关乎生死存亡的决战中,项羽必定是选择其最擅长的战法。而韩信对于项羽非常了解,这从“五军阵”的配置可以看出来。

“五军阵”由韩信率领先锋,刘邦本部在韩信先锋之后,刘邦之后是由周勃、柴武分率的预备队,在韩信的左前方,是孔藂率领的左翼部队,在韩信的右前方,是陈贺率领的右翼部队。汉军正面,有韩信的前锋,刘邦的本队,还有周勃、柴武的预备队,呈现纵深配置。

从中不难发现,韩信是针对项羽的突袭猛击制定的战术:韩信先率先锋与项羽战,自然不是项羽对手,韩信退却,项羽率军追赶,可以判断,项羽这个时候必定是率领骑兵先行追击,这样易与后部步兵脱节,这个时候埋伏在两翼的汉军纵兵出击,打得楚军措手不及,韩信再率军回师进攻项羽,终于杀败项羽,“十面埋伏”实际上只有“三面”而已。一代西楚霸王,在韩信的精心准备下,也只能虞兮虞兮奈若何,自刎以谢江东父老了。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兵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