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天||寻脉守正创新——郑晓华印象

晓华秘书长初次相晤是在中国书协书法考级工作会议上,当时他作为中国书协秘书长分管这项工作,那次会议上他对书法考级工作的严格要求和认真负责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实在这之前,我就听书法圈的朋友们对他的为人和书法作品大加褒扬,我的这些朋友中不少都是眼光甚高的书法名家,能这样评价他,说明他一定有特别过人之处,这也让我对他很是关注。

郑晓华分管书法考级工作以后,没有按照惯例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随后拍脑袋发文件,而是直接下到基层承办单位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随后召开全国考级工作会议听取各方意见之后,才正式出台一系列考级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执行让中国书协的考级工作更加规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工作会上他都一再强调,中国书协考级工作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定要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考级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中国书协考级的专业品牌。他还鼓励各承办单位在努力做好考级工作、日常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中国书协号召,组织参与文化惠民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要通过服务社会扩大影响力,夯实考级工作的群众基础,努力开拓考级工作的新局面。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你可想而知他的工作量有多大,但不管工作再忙再累,他每天都会关注考级工作群,只要看到考级承办单位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他都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帮助。他对工作的敬业和务实精神,让我们一众承办单位很是心悦诚服。

其实分管考级只是郑晓华工作中的一小部分,需要他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全国各地重大书法活动中常能见到他奔走忙碌的身影,这样的工作强度让他不可能像专职书法家那样随时可以投入创作,可他却从未放松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这也让我格外佩服他在公务俗事与静心创作之间的自如转换,以及入世为公、出世为艺的良好心态。

郑晓华师从我国书法界耆宿欧阳中石教授,在欧阳中石先生的指导下攻读了博士学位,是我国首届书法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著有书法论著《艺路鸿影—郑晓华书作》、《颜筋柳骨》、《书法艺术欣赏》、《图形、技术、人文——郑晓华学术论文随笔集》等。郑晓华的书法作品净得中石先生的真传,线条丰富,结体多变,巧与拙、疏与密、雄与秀、古与今相得益彰,既有魏晋遗风、亦有唐法宋意,耐看且有冲击力。历代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夫,更有着博古通今的“字外功夫”,这方面郑晓华绝对是学养深厚。少年时便熟读背诵过大量的古典文学,又机缘巧合接受到正规的书法绘画训练,接触到大量西方美术作品的熏陶;大学里的历史专业让他对人类文明史、艺术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都为他最终的发展方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许冥冥之中就有一种宿命,所有的努力都只为了一个目标,对郑晓华而言,这个目标就是书法,不断提升书法技艺、深入研究书法理论,与他而言书法是职业,是事业,是追求,更是梦想与现实的重合。所以他不断地学习,研习,跳出书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采撷精粹,融入到个人的创作中。他以自己多年的探索、感悟以及多年的认知、视角,去再现古典、经典法书,二王的散淡清和超逸绝尘、米芾的跌宕跳跃骏快飞扬,王铎的厚重奔放劲健洒脱,都被他融汇在自己的创作之中,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领悟修为与机敏善悟的赤子之心,令他的作品格调高妙,新意迭出,形成独具特色的“文气”,飘动飞舞的轻松自由之态时时让人感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这方面,郑晓华其实是幸运的,我关注过一些他成长历程方面的文字,几乎每一个阶段他都会遇到特别出色的师长,为他指点人生,开启一段段瑰丽的新天地。而他绝对是一个尊师重道、知恩图报的谦谦君子,初中时的班主任潜问根老师,教音乐美术的钭云周老师;高中时在校外教他书画的陈之卉老师,浙江美术学院的严波教授;进入大学之后的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以及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先生,这些恩师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悬殊,无论隔山隔水,即便是再无见面的机会,他都一样把他们深深地刻在了心里。我觉得正是受到这些老师的影响,郑晓华才能长期固守在高校和书协任职,把传承中国书法艺术作为自己的责任。多年来,他潜心研究,运用通俗优雅的文字,将深奥的书法理论浅显化、感性化,把书法艺术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一点点地加以整理分析、提炼渲染,探究书法的本源,点出其中的文化传承艺术之美,让更多的人通过他的理论文章爱上书法、理解书法,从而开始学习书法,提高了大众的审美素养与爱国情怀。

郑晓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西方艺术的交融,点出:“经历中西文化百年风云激荡后,纯粹的独立的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基本上已不复存在。所有中国文化品类,包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无不打上深深的‘西学’的烙印。有一个艺术门类在‘西学’的狂飙冲击中中流砥柱屹立不倒,那就是中国书法。”

郑晓华在传统书论和经典书法作品中寻找依据,经过深度刨析,做出符合历史实际与文化常识的解析,还原了书法艺术的本来面目:“书法是汉字——中国书面语言的副产品。书法为文字服务。换言之,书法艺术,为文字而产生,为文字传播而繁衍。”“书法艺术以文字为母体,因文字书写而产生。它的所有语言样式,所有繁纷复杂的‘语法’、技术、规则,都傍依文字而产生,离开文字而无从立其身,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特性。”“书法和文字,共生、共进、共荣,相为表里,不可分解。”

郑晓华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分析,总结出书法艺术的独特“生态”形式:“实用和审美本来是两条线,但依托于一个共同的母体,审美书法对实用书法实现全覆盖,使人们无从分辨哪些书法是表现性的,是纯艺术,哪些是实用性的,是‘非艺术’。”“书法的情况特殊,它始终和生活原型‘捆绑’在一起——所有的书写场合,都可以用书法”“它挑战了世界学术界原有的对‘艺术’概念的界定,也挑战了人们对艺术特性认知的极限。”

郑晓华认为汉字能够成为一种纯艺术,除了汉字一直保持来源于原始象形的表意字符,更因为在中国古代哲学所追求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下,国人更推崇“写意”的艺术观念。他说“在中国艺术‘写意’体系构架中,书法以其最简练的形式,表达艺术家情思……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中国人用水墨和汉字点线,创作了属于东方民族的‘超现实主义’、东方民族的‘抽象主义’。”

仔细品读郑晓华的论著,即便是你不懂书法,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原来我们的汉字,我们的书法是如此了不起的艺术!真希望青年一代能好好读读这些文章,如果因为科技进步,电脑手机替代了纸笔,就让我们疏远了书法艺术,那将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罪过。我想,这也是郑晓华一直执着于书法理论研究、执着于书法艺术传承的缘由吧。初心易得,始终难求,寻脉、守正、创新,在繁杂冗务的牵绊下,他的这份执着显得更加纯粹难得,更加可敬可贵。

作者简介

蒯天,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副校长,西安思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散文学会执行会长,《江苏散文》执行主编、《连云港文学》编委会编委。先后荣获第一、二、三、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首届中国戏剧文化奖、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文汇报》报告文学奖、《小说界》全国短篇小说优秀作品奖、江苏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江苏省音乐舞蹈节最佳编剧奖,《中国故事》五年一届优秀作品奖,连云港市人民政府首届文学艺术奖、首届连云港文学奖,“第9届中国时代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编辑出版《海浪搭建的舞台》、《风从江上来》、《江南如画》系列散文丛书(9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