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村地理志丨秦溪和剑瓷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周林怡

粉青釉,绿中泛蓝,犹如湖水;梅子青釉,色如青梅,媲美翡翠……11月初,第五届世界青瓷大会上,一个个诗意翩然的名词,一件件流淌宋韵风华的青瓷,令人目不暇接。

南宋凤尾瓶。受访者供图。

回溯中国青瓷的历史长河,浙江龙泉是一个绕不开的点。这里,有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还是目前全球唯一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瓷类项目。

深厚的底蕴、古老的手艺,赋予龙泉古朴浑厚的城市气质。而在这样一座充满古韵的城市,年轻力量正从村落中悄悄诞生。

龙泉远近闻名的电商村南秦村,有近10%的村民从事电商生意,让传统非遗产品“触网”,走出小城,也走入现代生活。

“中国淘宝村”南秦村。受访者供图。

一把窑火,传承千年

龙泉,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群山叠翠,溪流纵横,自古便有“处州十县好龙泉”美誉。

碧水青山之中的龙泉,将这份独特的“绿”赋予青瓷。

通过在坯体上施以青釉,再在还原焰中焙烧,制成的瓷器釉色青碧,光泽柔和,胜似翡翠。《天工开物》记载,宋时龙泉仅琉田(今小梅镇大窑村)一地,烧制青瓷的就有四十余家。《龙泉县志》也记录了当时制瓷的盛景:“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

千年窑火,最初是如何点燃的?

相传,当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在龙泉烧制瓷器,兄长所烧的窑称“哥窑”,弟弟的窑称“弟窑”。二人烧瓷技艺高超,产品各具特色。《龙泉县志》载:“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精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

优秀传统文化,有磁石般的引力。如今,这门古老技艺正在吸引着年轻的目光。 

“我从小就热爱手工,初中来龙泉旅游,一下子就被高贵雅致的青瓷吸引,后来就和父母从北京搬来龙泉做青瓷。”00后韩继豪说,高中毕业后,他一边在青瓷厂做学徒,一边在龙泉的青瓷宝剑技师学院进修。目前,他与父母经营的青瓷店铺一年销售额能达1000多万元。

蓬勃发展的青瓷产业。受访者供图。

龙泉南秦村的青瓷宝剑园区,像韩继豪这样的年轻人不是少数。

“和老一辈的青瓷匠人不同,我们注重融入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也在相互交流中创新。”近几年短视频兴起,韩继豪和同伴敏锐把握这一趋势,自己写脚本、拍视频,把古老制瓷技艺通过网络传播出去。

而龙泉,也抢抓发展新机遇,以电商产业园集聚发展模式,推动青瓷、宝剑等传统产业振兴。龙谷青创园内,已集聚一批青年创业者,2021年园区实现3.56亿元的销售额。

一把宝剑,千锤百炼

龙泉的宝藏,不止青瓷。同样蜚声中外的,还有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的龙泉宝剑。

自古以来,人们常把精工铸制的好剑称为“龙泉”。唐代李白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郭震《宝剑篇》中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厘吐莲花,错缕金环映明月”两句,道出龙泉宝剑精美绝伦的艺术特色。

龙泉宝剑锻打过程。受访者供图

在龙泉,“打宝剑”同样是一个历史久远的职业。

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越绝书》记载,当时欧冶子奉命铸剑,发现秦溪山旁湖水甘寒清咧,附近又无鸡啼犬吠只声,宜于铸剑。于是取山中铁英,凿茨山,泄其溪,铸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献于楚王。

原来,山溪中蕴藏着含铁量极高的铁砂,被称为铁英,是铸剑的上好原料;秦溪山下北斗七井,水质极佳,用来淬剑,可使宝剑特别坚利。

今天的南秦村,就坐落在秦溪南岸。一口七星井,至今留存村中,跨越千年时间,见证龙泉宝剑重铸历史。村民李有军,从1992年开始学习打宝剑。学徒时期,他就曾跟随师父从井里取水淬火。他告诉记者,这是打造优质宝剑的重要步骤。从一块铁到形成剑胚,要经过粗磨、精磨、抛光、手工细磨等等28道工序。

南秦村所在位置。受访者供图。 

当然,在南秦人眼里,“打宝剑”不仅仅是一门非遗手艺。龙泉宝剑,是兵器,是文化,更是产业。

早在2005年,李有军开始进军电商。去年,48岁的他甚至尝试直播,把精心设计的宝剑推广出去。今年以来,他的网店刀剑销量达七八万把,“双十一”期间更是一天能卖一千多把。

和李有军一样,许多南秦村的村民正在锻造更多可能性。有些在销售宝剑的同时也进军日用品市场,试水菜刀和剪刀等日用刀具;有些甚至转向年轻群体熟悉的“二次元”领域,生产和出口各类动漫和游戏中角色所使用的刀剑……

青瓷宝剑,跨过千年,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胡学彦等编.浙江风物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黄汉弟.从历史记忆中寻找龙泉青瓷创新发展的灵感[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56(03):30-31.

郁从蕾.龙泉青瓷类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研究——以抖音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21,43(06):69-74.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