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们正在把微信定位从冰岛改成鹤岗,但他们不去

 1 

今天想聊一个近几年经常上热搜的地名:

鹤岗。

东北黑龙江省小城市,很偏,很冷。但房价极便宜,便宜得乍听起来像不要钱。

聊这个选题时,同事问我,到底多便宜,4 万能买一套吗?

能买,就是得买偏一点,老破小。

她沉默了几秒,“妈耶,我刚治的这一嘴牙都花了 4 万”。

鹤岗成了网红城市,成了北欧平替,成了北上广深漂泊丽人们心中珍藏的圣城耶路撒冷。

都哭着嚷着,“不想卷了,想去鹤岗”。

在微博上搜“鹤岗”两个字,总刷到有人深夜念叨:

“不焦虑了,起码我现在就能在鹤岗全款买房”。

“好歹我现在也是买得起房子的人了哈哈哈哈哈。”

他们躺在出租屋的床上,对着手机屏幕蓝莹莹的光,只是这么想上一想,心里都能爽一点点,安定一点点,明天再多忍耐一点点。

如心理咨询师崔庆龙在微博上所说,“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用几万块就可以搭建的‘安全基地’”。

它是一剂安慰。

 2  

我还发现:

鹤岗火了 3 年了。可 3 年过去,很少有人真的买房搬去了鹤岗。

查了当地二手房的平均房价,三年过去,也只是从每平米 1461 元涨到了 2243 元。

这不是一个想象中年轻人挥舞着公积金和存款,蜂拥而至的城市该有的房价涨幅。

我在网上联系了很多“鹤岗信徒”。他们都没去鹤岗。

比如@momo,她在论坛发过一个长长的帖子,抱怨自己的生活,结尾说:

“咬牙坚持干几年,希望在这之前,鹤岗的房价别涨……”

但她回复我说:也就是想想,很难说真的去实行,毕竟还要生活。

还有@咸鱼干,查了一堆鹤岗的资料,大呼心动。

我采访了她。她是应届生,大吐苦水,抱怨自己在北京的举步维艰。末了,还是说:

“暂时只能想一想,就是不知道一旦现在就开始不工作了,未来会发生什么。”

还有@索菲菲的索,以“幻想自己在鹤岗”为乐。

我们接通电话时,是夜里 11 点,她刚刚结束工作。

“鹤岗只需要活在我的幻想里,让我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是我最终的退路。”

“只要幻想在鹤岗躺一年,我就可以再在北京的 996 坚持一天。”

 3 

做这个题时,我想起一件小事。

7 月,有个朋友去上海附近的一个海边小镇玩,发现那里的房价只要一万一平。环境绝美,可以遛狗,离上海一小时车程。

在群里一说,所有人都惊了。

看了眼公积金账户,天呐,光靠公积金就可以 cover 掉首付。

一瞬间,真的有即刻下单的冲动。

4 个月过去了,没有人下单,甚至没人再提起过。都还在市中心的写字楼里,本本分分打工交房租。

头脑一时发热而已,冷静下来后,还是要考量现实。不去鹤岗,也是这个道理。

去鹤岗意味着什么呢?不只是辞职,买房,搬家,躺平。

它意味着放弃固有的生活,放弃既定的轨迹,退出当下相对适应的竞争机制。

放弃听起来很容易。像是一个摆在明面的逃生出口,逃离当下并不令人满意的生活。

我采访的那些“鹤岗信徒”,没有一个人对自己当下的生活是满意的。甚至没有一个人喜欢北京这个地方。

月薪五千的法学应届生@咸鱼干 不满意。她是看了韩国电影《辩护人》才选择学法的,很燃,想学成以后,伸张正义,但事与愿违。

月薪五万的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索菲菲的索 不满意。工作早八晚十一,没赶上行业红利期,手里的股权在贬值,晋升遥遥无期。

但他们都没逃走。

@索菲菲的索 甚至有过走的“完美契机”:工作第三年,确诊焦虑症。

惊恐发作的时候,她想过回老家。长春,挺好的。

她辞职,吃了两三个月药,病情控制住了。然后,精神抖擞,重新找工作,进大厂,继续早八晚十一。

我完全能共情她当初的选择。明知道当下的生活出了问题,连健康都在敲警钟,可一旦找到了解决方法,找回了一些掌控感,还是会沿着原有的路径走下去,把生活过下去。

去鹤岗,回长春,都只停留在幻想里。

她最近喜欢看一些九十年代的都市剧,比如《空镜子》。喜欢看女主角住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每天带着饭菜,去工厂上班,下班参加单位的大合唱。

看了会觉得治愈,去想象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就像在东北老家,父母一辈的生活。

我问她,给你机会,你愿意过那种生活吗?

“不愿意,钱少。”

身边的人也是这样。她做了个粗略的样本分析,说,把身边的人分成 10 份的话,起码有 5 到 6 份都是这么过的。

“很痛苦,想躺着发烂,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又舍不得,只能僵持在当下的状态里。这个绝对是占最多数的”。

她告诉我,她们圈子里管离开互联网行业叫“上岸”。

彼岸一直都在,但很少有人真的往岸上走。

 4 

于是,他们都只是日复一日,像吃代餐一样,吃幻想中的鹤岗。

他们去看鹤岗当地人的直播,看他们在人民广场跳广场舞,看超市的物价,看他们点什么外卖。

他们幻想自己在鹤岗买了房子后,猫爬架要放在什么位置,请阿姨来做饭要多少钱。

这让我想起自己这几个月以来痴迷的一项“休闲活动”:

在二手房网站上找上海市郊的一室户户型图,对照着户型图,在绘图软件上添加硬装和软装,装修一间幻想中的海边公寓。

画了一间又一间,乐此不疲。

很可笑,是吧。

但我很需要它们。

困在套子里的人需要代餐。对躺平生活的代餐,对冒险生活的代餐,对自己跳不出去的此时此刻的代餐。

我有个做记者的朋友,私人兴趣上,喜欢采访冒险故事。

比如一个本本分分生活了四十年的男人,突然什么都不要了,买一艘船,在海上漂。

采访这个人,她兴奋了好多天。“你敢相信吗,居然有人真的从格子里跳出去了!!!”

再拿我自己打比方。我最近很喜欢读一个 36 岁的姐姐的私人公众号。她 26 岁辞了工作,去法国读书,读了 10 年。

心里暗自比对:

她和我背景一样,文科生,传媒业;

家境一样,没可能向家里伸手要学费;

甚至连内心最大的恐惧都一样,恐惧自己没有才华,没有学术天赋。

暗自比对后,忍不住地振奋:“你看,她居然真的把步子迈出去了!!!”

但我们都只是在吃代餐。记者朋友不会离婚去海上冒险,我不会辞职去法国,而鹤岗信徒们,多半也不会去鹤岗。

只是一遍遍循环往复:羡慕——冲动——理性分析——抑制冲动——原地不动——偶尔后悔。

一圈一圈,在自己的生活半径里打转。像是一只只围栏里席地而坐,偶尔左顾右盼的大象。

很可笑,是吗?

 5 

“明知道自己的生活不对劲,为什么还是停在原地?”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遇到的每个人,也抛给我自己。

有一些答案,但不多。

可能是因为不安全感。

@咸鱼干 最近经常去登山,为了透透气。

“你明明觉得这个行业很不好,又没有办法离开它。不会躺平,还是会想要抓住一些东西的。但是又不知道要抓住什么东西。”

法律行业她还会做下去,未来希望能进外企当法务。

也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

@索菲菲的索 身边更年轻的同事常提起“摆 烂”。她很清楚,这些年轻人和她一样,不会真的摆 烂。

“就好像你要去比赛了,但是你觉得可能拿不了前几名,就说我不在乎这个比赛。很理解这种感觉,因为现在这个比赛变得太难了。”

她去年买了北京的房子,房贷还要还 25 年。

也可能是别的原因,更现实,更复杂,或者更懦弱。

围绕着鹤岗,围绕所有人想去却没去的鹤岗,讨论这些,不是想为谁辩护,也不想谴责谁,或者同情谁。

只是和所有在原地打转的人一起环顾四周,识别自己的处境。

然后,努力睡个好觉。

撰稿:Ellen

   晚祷时刻: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

望一望 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

我们一起启程去流浪

虽然没有华厦美衣裳

但是心里充满着希望”

——《张三的歌》

“我不需要同情、

不需要辩护、

不需要理解。

我只想先睡个好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