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续写山乡巨变

  60多年前,作家周立波以生动笔墨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叫清溪村的地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迎着新中国成立的曙光,沉浸在新生活的欢欣鼓舞中,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火热的生产劳动中。周立波笔下的清溪村山乡巨变正是那个崭新时代的缩影。

  转眼一甲子,在充满文化底蕴和奋发向上的热土上,“清溪人”把握时代机遇,以锐意改革掀起了繁荣发展的浪潮,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正阔步走向乡村振兴,热情拥抱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余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新山乡巨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完成的。作者深入到种粮大户、养虾能手的生产基地,深入到5G智慧小镇、智慧农业第一村,这些当年周立波先生与人民群众“三同一片”的地方,如今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成功地、人民群众的幸福地和新时代农村的展示地。神奇的“紫薇云”让虾稻、柑橘等主打农产品变成“网红”;清溪村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独具魅力,帮助广大农户实现“指尖上的丰收”。

  《新山乡巨变》的“新”,是大数据、物联网中的南县稻虾米、安化黑茶,是农业智能、农民智慧、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青山绿水、人民幸福,是奋斗者的力量和担当,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快速发展、梦想实现,是希望的田野、绽放的笑容……

  重走立波路


  2018年,余艳与作家朋友们参加周立波诞辰110周年活动。余艳被“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的展示深深地震撼了。村庄里,农民拿着遥控器指挥无人机,拿着手机点开App就可以了解田里的给氧度、温湿度;屏幕上,农民看着手机,通过大屏指挥农田耕作流程。这是一个特别的信号——时代来到了转折点,农村即将迎来颠覆性的变化,这也是作家必须抓住的机遇。

  作为周立波先生的同乡,余艳是听着清溪的潺潺水声长大的。外婆家的周边,也都是踏实的“刘雨生”、风趣的“亭面糊”、恋土的“陈先晋”。立波先生作品里散发的亲切乡土气息,余艳在外婆家茶饭的清香里都能找到。很自然,余艳采访的第一站,就从“重走立波路”开始。走在立波先生的脚印上,去到山乡巨变的最前沿。“跟着立波先生写人民,贴着家乡巨变写时代。”打定了主意,余艳回到小时候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全身心吸取营养、获取能量。

  作为湖南益阳人,余艳坦言自己此前从不敢写家乡。“周立波先生是座高山,不可逾越。”他当年写下《山乡巨变》,小说中的原型人物仅剩三位90多岁的老人。余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搀扶着他们,把周立波当年走过的路走了一圈。她认为,要带着先生的精神去创作,踩着他的脚印往前走,做好继承和传承。克服了心理的“短板”,对余艳而言,更现实的难题是与智能时代和农村生活的隔膜。面对农村随处可见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农民都在普及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余艳却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新山乡巨变》的“新”就在这里,面对这个时代,智能化、信息化是绕不过的话题。

  克服困难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于是余艳一头扎进了清溪村,住进了当地的“耕心农庄”,整天泡在村民中间。清溪村的村民几乎都认识了余艳,只要往村里那条主道上过,家家户户喊她喝擂茶、吃西瓜、炒小菜、喝绿豆粥……“跟他们走近了、更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之前忽视的细节,都这样活在了笔下。”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不是口号,是最好、最实用的方法。余艳深入到种粮大户、养虾能手中间,发现村里人全用上了互联网、大数据。老人们也能把自做的农产品放到网上,平均每天赚一两百块钱,一个月收入几千块,这在原来是村民们不敢想象的数字。

  在《新山乡巨变》的采风创作过程中,余艳走遍了周立波当年走过的村村镇镇,与农民交朋友,与他们聊家常。同吃一锅饭,看生活变化的细节,听幸福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余艳触摸到了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活力所在。

  深入北峰垸这个从坎坷中走出来的魅力村庄,余艳发现了村庄背后强有力的党支部和命运都打不败的领头人。与老庄稼汉夏曲辉聊天,余艳一直陪着他流泪,这个致富带头人讲述的曲折故事里渗透着一个党员的境界。张心镜说“让老百姓受益是永远的真理”;胡千驹以屡败屡战的韧性,融入清溪村的建设……

  听到的故事,写进了书里;点点滴滴的感动,也刻入心田。余艳把热情帮助过她的村民留在了《新山乡巨变》的“答谢”页里,一共208人。

  融入“互联网+农业”


  走访中,无论是清溪村智慧文旅、沧水铺的5G小镇,还是紫薇村智慧农业第一村,智能化的生产生活一下子拉近了余艳与时代的距离。走到田埂上,“90后”职业农民李进指挥植保无人机,余艳在浓浓的科技范儿里弄懂了几项机械化作业。在大棚蔬菜基地,余艳下载了村民使用的App,轻轻一点就打开了蔬菜基地的喷头,看灌溉下的绿叶绽放身姿。跟着村民潘远征和蔡小鹏去看他们孵化的“创业宝贝”后,余艳震撼了,他们已成功孵化各类涉农电商企业56家。一个个电商创业带头人,成为智慧山乡的领军人物……

  一个十年前还算不上发达的三四线城市——湖南益阳,居然接连举办了三届互联网大会。“数字农业·智慧乡村”的全新理念,帮助益阳城乡尤其是清溪村,实现了全方位、全链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在被称为“智慧农业第一村”的赫山区泉交河菱角岔村,集成运用“互联网+农业”的综合服务中心是智能化、系统化的指挥中心,也是赫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智慧乡村的“引擎”和“大脑”。在这里,人们使用电脑监测农田,使用手机操控农事,坐在办公室也可种田……智能新时代到来了。大数据穿针引线,“农村电子政务”“农村电子商务”和“智慧农业云平台”三大平台在益阳全面建成、系统耦合。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魔幻般地打造新农村、新农业和新农民,形成村民生产生活智能化的全新体系。从这里,余艳看到了,智慧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未来方向,更是新农村精神的“诗和远方”。

  乡村大地实现“村民生活智能化,生产环境数据化,劳动工具机械化,生产过程可视化”。民生、政务、生活、文化,每一项都创新出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三年来,余艳的脚步追着数字乡村建设、追着“智慧乡村”的崭新时代。看这片热土植入“智慧芯”“文化魂”所迸发的勃勃生机,看《山乡巨变》里肩扛牛犁的农业背景,已转换到今天“互联网+农业”的《新山乡巨变》。

  组织农民入合作社、村集体,村民们的热情前所未有地迸发了,释放出势不可当的力量:劳动力集中在大小合作社、村集体;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小户大户抱团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人与土地两大资源,同现代化互联网加持的市场结合,农产品不愁销,乡亲共同致富。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是一种呼唤,呼唤新的憧憬和理想;是一种凝聚,凝聚新的智慧和创造。余艳从此次采访创作中感悟到,作家获得的能量、素材,是人民给的,是火热的生活给的。只要把住“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总开关,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和感人至深的“人民创造”,心就会与群众连得更紧,笔下的人物会更加鲜活有张力,自己也会更有活力和动力。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张清俐 张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