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锦绣》:细腻呈现山村巨变的奋斗史诗

作者:王永利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原创自制电视剧《山河锦绣》,以山乡巨变为主题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其细节走心的真实制作、直面贫困的写实剧情和深接地气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被网友誉为“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热的脱贫攻坚精品力作”。

《山河锦绣》剧照

致敬伟大脱贫攻坚,彰显两代人砥砺奋斗的情怀和精神

本着贯彻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文艺创作重要原则,《山河锦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史诗般呈现了西部山区两代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向世代贫困宣战的故事。全剧以全景视角,多维度、艺术性地展现中国扶贫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致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西部山区,赵、柳两个不同姓氏的村庄因为一场天灾合并成一个村子。由于自然灾害和两个村子多年积怨等原因,造成了当地的贫困:村民赵来福因讨饭病死省城,邻村懒汉到本村偷木耳摔伤腿还牵出两村人的恩怨;村里学校发不出工资,老师都跑了,孩子们没学上;村里老人房子没钱修,看病没钱;村里修水坝没资金,村委会账上只有15块钱……

村支书赵书和对此痛心疾首,一心想改变家乡贫困的面貌。同时,他还要处理好与以柳大满为代表的柳氏村民之间的关系。当年随父亲下放到村子里的李国文与赵书和、柳大满少年时便是好友,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后始终关注着村里的情况,让这片土地摆脱贫困也是他的夙愿。最终,两代人前赴后继投身扶贫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在全村人共同努力下,使村庄彻底摆脱了贫困。

该剧以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为内核,与当下现实形成关照和呼应,释放出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成为一部有着史诗的纵深度与厚重度,也有着亲切的生活味和烟火气的山乡巨变国家相册。

小中见大,求“真”求“暖”,传递现实主义的温度

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该剧选取了一个小山村,以小见大。现实主义叙事,人物丰满,性格鲜明,直面山村自然条件差的困难,把山村小人物的命运和时代大背景联系起来,彰显了山里人不向命运低头,与贫困抗争,并在困难与磨砺中释放出相互帮扶、关爱、友情、亲情等人性光辉。

该剧人物众多,真实生动讲述了人的痛苦、纠结、隐忍、坚持、渴望和奋斗。每一个困难的攻克,都是一波三折。在爱情、亲情、友情、乡情交织的各种关系中,既恨中有爱,又笑中有泪。两个世仇的村民,最后相互关爱;柳满仓柳满囤兄弟,好吃懒做,是柳家坪脱贫攻坚中“等靠要”的典型贫困户,最后也幡然改变。《山河锦绣》讲好了新时代的感人故事,将理想、担当、信念深深地注入到观众的内心。

“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细腻生动,制作精良。《山河锦绣》宏大的架构,多样性的人物设计,巧妙的叙事方式,情节紧凑,匠心制作,让缓慢的农村生活变得戏剧化冲突高潮迭起,揪心抓人。比如半山村突遇泥石流的那场戏,瓢泼大雨中,上百位村民顶着塑料布、草帽、斗萝在深夜紧急转移,场面之悲壮令观众隔着屏幕都紧张。大灾当前,柳家坪村民放下两村恩怨,将半山村受灾村民接回自己家安顿,乡民共患难的至真情义令人泪目。电视剧将纪实和戏剧有机地结合起来,真实地营造气氛、真实地塑造人物、真实地表达情感。

《山河锦绣》原生态真实再现了贫困村的生活,细节中见真章,年代感满满,“土味”十足。无论是人物的服装、肤色,还是场景、道具,都尤为真实,再加上剧中演员张嘴都是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让人倍感亲切。在琐碎微小的细节中,细腻生动的影像、极具质感又贴近生活的服化道、鲜明特点的方言对白,最终让剧作呈现出极高的还原度,让观众具有强烈的代入感。

“双脚踩到泥土里,才能真正走到观众心里”。《山河锦绣》是一部全景式、立体化、史诗般展现脱贫攻坚历史的精品力作,集结了国内一流的创作团队。该剧由著名导演余淳担纲执导,李乃文、颜丙燕、王雷、胡明、苏青、姜冠南、张嘉益、马少骅、丁勇岱、张志坚等优秀演员出演。这些演员在剧中奉献出了精湛演技,站在记录时代进程、塑造奋斗史诗的精神高度上,在荧屏上抒写家国情怀。相信这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诚意之作一定可以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与喜爱。(王永利)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