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漳县:产业敲开致富门 安居乐业日子

 

近年来,武当乡大力发展黑木耳、中药材、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引来了“活水”,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甜蜜,安居乐业日子美。

在漳县武当乡李家河村贵荣蘑菇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一派生机盎然。一排排菌袋上,一朵朵蘑菇,好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露出他们的小脑袋来。村民们正在采摘蘑菇,运往超市。“合作社成立四年多以来,带动村民18户,一年户均增收2万元,我们合作社一年纯收入大概15万元,收入比较稳定。”合作社负责人李贵荣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武当乡邹家门村农民宋军义,2012年开始养猪,掌握了猪人工授精技术,投资2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养猪厂,从3头母猪发展到30多头,肉猪存栏达340头,年纯收入20多万元,建起了新房,买了小车,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养猪。“这几年通过养殖猪,我不仅还清了20万元外债,现在还有存款。”宋军义说。

高家沟村农民有养牛的传统经验,一家一户散养散卖,效益不错。但从长远看,牛养在家里,既影响环境又不利于扩大养殖规模。乡上争取项目,选择远离村庄的地方,建起了一排排牛舍,拉上电,硬化道路,牛越养越多,成立了养牛合作社,环境好了,收入高了。“住房和牛圈分开好,扩大养牛规模,从8头发展到22头,收入也多。”高爱花说。

赶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2016年,李正香一家搬离了以前的危房,住进了新建的二层楼房。新家地处公路边,交通便利,他们老两口便开起了纸火铺子,生活迎来了新色彩。59岁的李正香怎么也想不到,住了一辈子土坯房的她还能住上小洋楼,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她,还能在家门口当上“上班族”。

让群众搬进新居,还要让他们稳得住、有产业、稳增收。武当乡扶持发展富民产业,建起了2个合作社,投资500多万元,在村里建成60亩黑木耳基地,带动150名农民务工增收。如今,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家家住上了新居。一幅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何继强 苟粉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