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荀子:成为老师有四个标准,博学并不是必须的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儒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继续介绍《荀子》的第13篇和第14篇《臣道》和《致士》。我们先说“臣道”,荀子说,臣子有四种类型:有阿谀奉承的,有篡夺君权的,有建功立业的,有圣贤的。这四个类型也是四个等级,而最差的不是想要篡夺君权的,而是阿谀奉承的,为什么呢?

荀子说,这种人对内不能统一民众,对外不能抵御入侵,民众不亲近他,诸侯不信任他,还可以利用花言巧语博得君主的宠信,这就是阿谀奉承的臣子,因为这种人会毁灭一个国家,齐国的苏秦、楚国的州候、秦国的张仪就是这种人。然后第二种是想篡夺君权的臣子,这种人比阿谀奉承的人有能力,但是能力用错了方向。他们擅长欺骗民众和君主,结党营私,相互勾结,追求利益和权力,这是篡夺君权的臣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奉阳君就是这样的人。

第三种是能建功立业的臣子。

他们对内能统一百姓,对外能对抗患难,民众亲近他,士人信赖他,上忠于君主,下爱护百姓,这就是建功立业的臣子,齐国的管仲,楚国的孙叔敖就是这样的人。而最好的是,上能尊敬君主,下能爱护百姓,能履行政策法令和教育感化,让民众效法跟随。能应对各种困难和变化,而且各方面都符合礼义和法度,这就是圣贤的臣子,殷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姜太公,就是这样的人。任用圣贤的臣子可以称王于天下,任用建功立业的臣子可以称霸于诸侯,任用篡夺君权的臣子有危险,而任用阿谀奉承的臣子会消亡。

荀子说,服从君子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的,叫作恭顺;服从君子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的叫作谄媚;违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的,叫做忠诚;违抗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的,叫作篡[cuàn]逆。所以,真正圣贤的人,只服从道义,而不是服从君主。荀子进一步把圣贤的臣子分成了四种类型:谏,诤,辅,弼。荀子说,看到国家有危难有,君主有错误的,向君主提出意见,君主采纳就行,不采纳就离去的,就像:谏。进谏的谏,表示规劝和使之改正错误的意思。

第二种是,君主采纳了就行,不采纳就去死的人,叫作:诤。

诤表示直言劝告,拼死相告的意思。第三种是,有能够联合有智慧的人,同心协力,强行纠正君主过失,免除国家祸患的人,称之为:辅。辅佐的辅,帮助改正错误。最后一种是,有抵抗君主的命令,取得君主的权力,反对君主的行为,目的是安定国家的危难,免除君主的耻辱,功劳足以成就国家的最高利益的人,叫作:弼。“弼”的本意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为能强行纠正和辅佐君王,成就国家的最高利益的人。

荀子说,能够做到:谏,诤,辅,弼的人,都是国家的重臣,是国家和君主的财富。这些人都只服从道义,而不服从君主。可以看出来,荀子说的忠诚和上等的臣子,跟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太一样,我们理解的忠诚是忠君爱国,但荀子认为,对国家最好的人才,上等的臣子是“从道,不从君”的人。那些只服从于道义,而屈服于君主的人。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致士”,荀子眼中真正的“贤士”应该是什么样的。和上等的人才一样,士人君子的标准依然是“从道,不从君”,表现出来就是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行事原则和做人标准。荀子说,对于那些结党营私相互吹捧的,君子不会听取;对于那些残害诬陷,加罪贤能的,君子不会采纳;对于那些猜忌埋没贤才的人,君子不会亲近;对用财物金钱进行贿赂的,君子不会答应。

凡是无依据的流言、无依据的学说、无依据的事情、无依据的计谋、无依据的名誉、无依据的诉说,不经官方正当途径而从四面传播的,君子要慎重对待,听说后一一公开列举出来,确定它们恰当或不恰当,而后对它们作出赏罚,并很快付诸实施。对于君子人格,前面我们也介绍很多了,总的来说就是遵从礼义和道义,心中有仁爱,做事有原则,兼具道德和正义,这一直是荀子所推崇的行事原则和做人标准。

最后,荀子还谈到了为人师表。

成为老师有四个标准:尊严、威信、克己和传道。并且,还特别强调,博学并不包括在这其中,老师不一定要博学。荀子说,有尊严而让人敬畏,能够成为老师;年老而有威信,能够成为老师;诵读解说经典,而在行为上严格遵守不违犯它,能够成为老师;通晓精微的道理,而又能加以阐述,能够成为老师。

故而成为老师的办法有四种,而博学并不包括在这其中。正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成为老师的,博学不是必须的,而能身体力行,能传道授业解惑的,就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