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患者送出手术间,护士长进来告诉大家:这个患者是阳性的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骤然响起。在这个大家都很担心的氛围中,这个铃声是那么刺耳。这就意味着,有急诊手术。

果不其然,是一台剖腹探查,患者在急诊科。

没有商量的空间,负责值班的刘医生径直走向手术室的方向。由于是大手术,我们几个人也跟着进入手术室了。

尽管近期阳性患者越来越多,但治病救人是最重要的事。因此,没有人退缩。然而,一场大的危机悄然而至。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意识基本是模糊的,考虑失血性休克导致。于是,刘医生立即用面罩为患者辅助吸氧,但络腮胡却影响了吸氧效果。因此,只能在哗哗漏气中吸氧。

尽管刘医生穿戴了防护服、面屏,但哗哗的漏气也让他感到不安。担心感染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担心插管有难度的问题。毕竟,络腮胡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如果是普通患者、而非急诊的,完全可以小一点的新鲜气体流量。小流量策略,也是新冠疫情期间多个指南提到的。这一点很好理解,流量小了,当然气溶胶的量就会减少很多。

但此时不行,刘医生只能克服内心的担忧而强迫自己把注意力放在麻醉中。

诱导过程,为了避免时间过长、节外生枝,患者刚一停止自主呼吸就进行了插管。

管子插进去后,患者四肢由于肌松药尚未完全起效而挣扎了几下。对此,刘医生早有预见:立即追加了准备好的短效镇痛药。

看到患者各个指标还可以后,外科立即开始手术。

此时,刘医生才发现眼镜上早已全都是雾气了。可能太专注了,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

尽管院里要求注意防护,但穿一会儿防护服还行。穿时间久了,全身都湿透了。尤其是高度紧张的麻醉工作,人更容易出汗。早已湿透的刘医生,示意其他人帮他把后面的拉锁拉开一点儿、透透气。

事实上,最近的一次防护要求只是N95口罩,这件防护服也是之前剩余的储备物资。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闷在防护服里面的刘医生几近虚脱。没办法,只能脱掉防护服。里面的工作服,早已湿透。于是,只能出去换了一件。

换一套干爽的工作服,刘医生立即满血复活。半开玩笑的说:再闷一会,他就得需要抢救了。

是呀,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术中要一直的忙,大脑要不停的转,产生的热量也自然多。

手术完成后,天上已挂满繁星。此刻,亢奋对抗着疲惫、处于平衡状态,大家不觉得怎么累。

随着患者将要离开手术室,疲惫感极速占据上风。不再亢奋的大家,都在各自忙各自的。

然而,赶来的护士长提高嗓门告诉大家:这个患者是阳性的!

但是,原本应该犹如炸雷一样的消息,大家似乎无动于衷:外科医生在那里最后捏着几下引流管、护士在那里整理着手术器械、刘医生紧盯着患者的指标……

那又能怎么样呢?

事后刘医生解释道:如果感染,患者进手术室的路上以及麻醉前就把空气污染了。况且,如果不是用了库存隔离服,我们也只能戴一个N95。

随后,整个术间、包括患者行经的走廊、电梯都进行了彻底消毒。

患者得救的同时,希望医护人员也不要被感染吧!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