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山下到桃花源,他如何守护中国人心中最独特的一方净土?

义熙元年(405年)的一个冬夜,彭泽县令正在奋笔疾书。他从未像当晚一样清醒,四十多年来所有的内心挣扎,都随着笔尖的飞舞,渐渐消逝。

这位县令,名叫陶渊明。他写的不是文告,也不是上疏,而是一份宣言。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辞职宣言,它就是《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节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一千多年以后,有一个辞职的理由异常火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但是,与想去看世界的激情和期盼相比,陶渊明所向往的,却是回归田园——那也是他出生的地方,江州浔阳郡的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一个名叫上京里的村庄。

此后,高大的松树下,陶渊明微胖,长髯,葛巾,宽袍,衣带飘然,左手持杖、右手把菊、风气高逸的神态,在人们心中静静保持了千年。但真正的陶渊明,真是如此吗?

文 | 《千古风流人物》项目组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跨山海》(华景时代2022年9月出品),原标题为《陶渊明:和光同尘,桃源归心》,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进取与逍遥

今天,我们翻开任何一本中国历史,只要写到东晋,几乎都会出现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的名字。

陶侃的机缘来自于西晋的灭亡,北方世家大族纷纷逃亡江南,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建立东晋,出身贫寒的陶侃,靠着个人的军功和奋斗,成为立国元勋,主管八州军事,官至大司马。

这位大英雄级别的曾祖,无疑在少年陶渊明的心中,树立起一个高大伟岸的标杆。

尽管陶渊明出生时,浔阳陶氏早已全然不及顶级望族——“王谢”两家的煊赫,但家族中人想要求得一官半职,仍然不算难事。少时的陶渊明,也有机会受到士族教育的熏陶。

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快过去,陶渊明八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原本不算大富大贵的一家人很快陷入了衣食无依的境地,母亲孟氏只能带着他回到娘家,投奔自己的父亲——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是一位魏晋时的名士,非常有才学,他写文章的时候文不加点。在陶渊明所写的他外祖父的传记中也曾提到,他的外祖父有一种渐近自然的追求。而陶渊明是“性本爱丘山”的性格,骨子里也一定程度上受他外祖父孟嘉的影响。

(钟书林 武汉大学教授)

陶侃的进取、孟嘉的逍遥,两种生活理念,在少年的心中不停激荡。

《拟古·其八》节选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古代的张掖在河西走廊,即大西北。幽州,在今天的北京地区。一个在大西北,一个在华北,这些地方在东晋时都不属于汉族的统治区域。由此可见,陶渊明要仗剑侠行天下,不仅有儒家建功立业的抱负,同时还有侠客行的英雄气胆。

(钟书林 武汉大学教授)

那是公元3世纪末,三国鼎立的时代刚刚结束,西晋王朝就陷入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

当八王的人头成为第一批祭品,滴血的弓刀和狂暴的铁骑继之而起,将一度称雄东亚的中国撕成两半。五胡纵横北方,先后建立起十六个主要的割据政权,被后世称为十六国;而西晋士族则退守南方,建立了由王、谢、桓、庾等几个世家大族轮流把持朝政的东晋。

公元383年,在那场堪称南北对决的淝水之战中,东晋在权臣谢安的指挥下,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得以继续偏安东南。

就在淝水战场风声鹤唳的这一年,陶渊明十九岁。

陶渊明雕像。图|图虫创意

时代的波澜,还未来得及席卷这位初出茅庐的少年。他虽然也渴望自己能像外祖父孟嘉那样潇洒不羁,活出本真的自我,但也还怀揣着像曾祖陶侃那样,大济苍生,建立一番事业的理想。

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

二十九岁那年,陶渊明第一次走上仕途,出任江州祭酒。虽然原因之一,是要在“亲老家贫”时奉养年迈的母亲,但他对于未来仍充满了美好的设想。

江州祭酒可能是掌管教育、教化、文化这一类的官员。东晋实行的是门阀制度,一个年轻人出仕就能做到江州祭酒这样的高位,没有陶侃的社会声望是不可能的。所以陶渊明后来回忆自己的做官生涯,都会用一种迷雾弹的形式来解释:我自己早年做官,是为了更好地侍奉双亲。其实,他真正希望的是能够按照儒家所说的那样大济苍生,这是他的本心。

(钟书林 武汉大学教授)

此时的江州刺史,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这位出身顶级名门——琅邪王氏的贵族公子,虽然大权在握,却很难称得上才华高妙的人,更算不上魏晋风流的代表者。

就在王凝之痴迷于“五斗米道”时,东晋王朝正陷入这样的危局:晋孝武帝被自己的妃子捂死。幼子司马德宗即位,史称晋安帝,但是朝廷的执政大权,却落入孝武帝的弟弟——太傅司马道子和他十六岁的儿子司马元显手中。

面对朝廷的巨震和那位不靠谱的上司王凝之,陶渊明无奈地第一次写了辞职信。

2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公元399年,就在陶渊明辞职后不久,掌握大权的司马元显强制征发江东八郡以充兵役,引发了东汉以来南方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起义军作乱,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把守朝廷门户,非但不积极备战,反而在厅堂设置神位,祈求鬼兵助阵。不久,会稽郡失守,王凝之与诸子一同被起义军所杀。

卸任归家的陶渊明,幸运地逃过了兵乱中的血光之灾。但他的家庭在这几年间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在长子陶俨出生后的第二年,他的结发妻子便去世了。

陶渊明续娶了第三任夫人翟氏。据成书于唐初的《南史·列传》说:“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

两人的家庭生活,想必是幸福和谐的。大约在这段时间,陶渊明闲居家中,写下了一篇别具一格、情思摇荡的《闲情赋》: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

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

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

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陶渊明向往美人,也吟咏壮士。他有缠绵的情思,更不乏豪言壮语:

《咏荆轲》节选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他怀着这样的理想与热忱,等待良主的出现。很快,六年的光阴便过去了。

30多岁的陶渊明,已经是五个儿子的父亲,如何满足这些嗷嗷待哺的嘴巴,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问题。

好在不久前,大将军桓玄曾派人带着亲笔信,礼聘他到自己帐下任职,陶渊明便打算前去赴任。

桓玄和陶渊明的家族关系特别密切,他们是世交,他的父亲桓温和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关系特别好。陶渊明做江州祭酒做得不满意,又想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主动选择了在桓玄帐下效劳。

(钟书林 武汉大学教授)

公元399年,江州刺史桓玄节节取胜,他早已不满足于只占据江州一地。在迫使朝廷任命自己兼任荆州刺史,以荆、江两州为根据地后,更是野心勃勃地图谋天下。

陶渊明是这场巨变的见证者。公元401年的冬天,随着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以回乡居丧为理由,再度从仕途中解脱出来。

穿上春天的衣服,晃晃悠悠走到东郊,山峦刚刚从朝雾里探出头来,天空浮动着薄薄的轻云,微风从南方吹来,那些幼苗在风中,好像长出了飞翔的翅膀。

浩浩茫茫的湖水,荡涤尽世间的尘埃,人的本心啊,多么容易满足,还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只要有一杯酒,便可以怡然自乐。

《时运·其一》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时运·其二》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时运·其三》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时运》篇里用的典故出自《论语》。孔子召集了一批学生,谈他们各自的理想,轮到曾晳(即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一起在大自然当中享受春天的美好,这当然也是陶渊明的理想。但是他心里又很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呢?因为当时正处于桓玄称帝、刘裕讨伐桓玄的关键时期。

国家的命运、百姓的命运正处于混乱、水火交融当中。陶渊明的人生已经到了四十岁。孔子讲,一个人到四十岁的时候如果还默默无闻,这一辈子就完了。后来陶渊明在他的诗里化用孔子的话:“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钟书林 武汉大学教授)

丁忧三年期满,他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一次主动出仕了。

国家何时才能平定叛乱,重获安宁呢?这一年的六月,陶渊明远赴京口(今江苏镇江),他这次选择投奔的对象正是准备讨伐桓玄的另一股势力——刘裕。

公元404年六月,桓玄兵败被杀,晋安帝复位。此时的刘裕,以平叛桓玄的功劳,俨然成了东晋臣子的楷模,但实际上,大权在握的他,也想推翻晋室,建立自己的政权。

看透世事的陶渊明,一定也觉察到刘裕的野心丝毫不亚于桓玄,他很快又转身,投入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幕府。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距离西晋灭亡才过去了不到一百年。但此时的东晋王朝,已然步入垂死的暮年。随着刘敬宣的解职,陶渊明再次辞去职务,返回了故乡。

公元405年秋天,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求官。由于家中太过贫穷,他在叔叔陶夔的引荐下,做起了彭泽县令。彭泽离家只有一百余里,县里有一百亩公田,种什么随意,收成全部归自己。

江西省最北部、长江南岸的彭泽县。图|视觉中国

看到这样一大片可以由自己随意支配的土地,好酒的陶县令第一个想法便是多种些能够酿酒的秫米,春夏之际便可以大口痛饮。但这个提议遭到了陶夫人的强烈反对,毕竟酒不能代替粮食,全家人还指望填饱肚子。最终,夫妻二人达成了妥协的条件:二顷五十亩种上秫米,另外五十亩种上粳稻。

遗憾的是,才过去八十多天,种下的粮食还没有收获,陶渊明就又决定辞职了。这个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据说陶渊明在做县令的时候,上面派了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工作。办公室的人交代陶渊明必须束带拜见督邮,陶渊明一听,就甩下一句“不为一点俸禄,就给这号人点头哈腰”,然后扔下官帽辞职了。

(帅美华 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馆长)

他一生五次为官,三次都在军中。仕与隐,也像是驻扎在他心中的两支军队。当他来到了不惑之年,才从那剧烈的冲突中挣脱出来,寻得了内心的安宁。

《感士不遇赋》节选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3

种豆南山下

辞去彭泽县令,成为陶渊明一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时官时隐,在生计与追求自己的本心之间辗转纠结。在此之后,他种田、饮酒、写诗、生活,成为庐山脚下一个真正的农夫。

《饮酒·其五》节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从彭泽归来后的第二年,陶渊明四十二岁,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诗人笔下的田园,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他的住房,大概可以算得上是中等人家的庭院,只是一家七口,再加上僮仆一二,如何自给自足,维持日常的开销,是个现实问题。

在南山的山脚下,陶渊明种下一片豆子。

但他种田的技术显然还有些蹩脚:野草长得茂盛,豆苗却很稀少。每天天没亮,就要到田里清除杂草,直到月亮升起来,才披着满身的露水回家。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坚持下去,需要莫大的勇气,他只是希望,能够不违背自己的内心。我们很难想象,当疲惫的诗人放下锄头拿起笔,心中还能萌发出那样动人的诗意。

在六朝贵族社会当中,像陶渊明这种出身的人一般不会去做农民,放下贵族身份去躬耕,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后来有些人瞧不起他,就说他的诗写得像田家翁的话。

(钟书林 武汉大学教授)

公元408年,陶渊明四十四岁,这是他归隐田园的第四年。

六月里,一场不经意的大火将他的方宅和草屋烧得一干二净。原本还算衣食无忧的一家人只能寄居在渔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陶渊明辞官前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今空空的米缸、辘辘的饥肠,却逼迫着他要出门乞食。

《乞食》节选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好在遇到的邻人善解人意,慷慨相赠,为他的窘迫解围。因为谈得来,两人一直聊到傍晚,酒喝得高兴,陶渊明也赋诗相赠。最后,他还不忘打趣地说,无才的我,只能死后再报答这恩惠了。

图源:《千古风流人物》

公元1080年,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至黄州后曾躬耕于东坡,他便常常将那里比作是陶渊明的田园,毫不掩饰对偶像的崇拜之情,他甚至这样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原来,文坛巨匠也曾在人生困惑之时手捧陶诗,怦然心动。在他心中,李白、杜甫、他自己,无论走过多少名山大川,写尽了悲欢离合,也只是接近了陶诗的境界而已。

陶渊明面对人生的坎坷遭遇,有一种不断自我疗伤、恢复的能力。所以苏东坡到了晚年特别能够体会到陶诗的真髓。因为苏东坡后来不断地被贬谪,特别是在他晚年到了海南岛、生活最艰难的那段岁月中,每当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要读一下陶诗,而且不敢多读,日读陶诗一首,害怕读完以后没有机会读了。陶诗里有很多写得非常精彩的句子,“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外界表扬我也好,批评我也罢,我一切看淡,顺其自然。

(钟书林 武汉大学教授)

4

五柳先生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庐山附近度过的,但他几乎从未写过名山大川,他述说房前屋后风景的朴素诗句,反而成了中国文人所向往的、审美的至高境界。

许多诗人甚至追寻他的足迹,开启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可惜的是,陶渊明在自己的时代里,还不曾遇到这些为他胸中诗意一见倾心的朋友。

他只是时常对着自己的身影干杯,很快便醉了,之后总要挥毫题写几句,以供自己取乐:

《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独鸟,就是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饮酒二十首》写于晋宋易代之际,那个时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东晋快灭亡了。很多陶渊明过去的朋友都投奔了新政府,只有陶渊明归隐下来了,他觉得没有知音。借酒一方面表达知音不赏,另一方面躲避政治的灾祸。譬如他在《饮酒·二十》里面所说的“君当恕醉人”,你应该宽恕我这个喝醉酒的人,前面我写了这么多,都是酒疯子的话,当不得真的。

(钟书林 武汉大学教授)

那是一个饮酒成风的年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们,聚在一起,把酒喝得惊天动地。

陶渊明似乎与他们不同,他乐于自斟自饮,有时,也会请亲朋到自己家里畅饮一番,但作为主人,却常常是自己先醉了,之后便直接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

图源:《千古风流人物》

当一顶小小的乌纱换成了宽大的布衣,陶公归隐的日子里,一个个朝廷仍在变更。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

滚滚红尘的阵阵厮杀,在陶渊明看来,也许都不如窗前一阵蒙蒙的时雨,一簇霭霭的停云。偶尔还有人送来好酒,劝他做官,仍旧都被他拒绝了。他心中的理想生活,应该是这样:

《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一直想住到南村去,不是因为那里宅子风水好,而是因为那里有许多朴素的人。希望和他们度过日日夜夜,住房不一定宽广,有凳子坐,有床睡就可以了。邻居常常来串门,聊起来总有说不完的话,写或者读到什么有趣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赏,不明白的地方就相互启发。

《五柳先生传》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笔下那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五柳先生,大概是他本人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从未衰退,却也不得不为自己选择的道路付出代价。其中之一,便是很难在清贫的生活之余,给予孩子们士族门第的教育。在一首题为《责子》的诗中,他就像古往今来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忍不住把五个儿子一一数说。那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就好像我们的一位老邻居: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事实上,陶渊明并没有放弃对孩子们的教导,在自己年过五十、感觉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时,他给五个儿子写下一封书信。信中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友爱,怀着高尚的人生理想生活下去。最后,陶渊明这样写道——《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5

桃花源

公元420年,手握重权的刘裕,终于废掉了东晋的最后一位皇帝,建立宋朝,史称刘宋。至此,两晋时代结束,中国历史打开了南北朝的大门。

消息传到南村,五十六岁的陶渊明在茅舍里,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终于,他提笔写下了一首《桃花源诗》,并为这首诗作下长长的序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位渔人,偶然间发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那里没有战争、没有篡位、没有门第,民风淳朴,闲适富足。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可是,当渔人离开,再次想要找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了。他不禁怀疑,自己是真的到过桃花源,还是做了一场遥不可及的美梦?

陶渊明深情地描绘着桃花源,但他穷尽一生,也没能真正找到那个安乐祥和的净土,只能以纸笔在残酷的现实里为世人编织出一个美丽的乌托邦。

归隐以后的陶渊明,仍然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保持着和过去一样的关注,他的《咏荆轲》表达了对刘裕篡位的不满。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也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还有“猛志固常在”的一面。除了自我的小的生活之外,仍然还有对国家的情怀。

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我们今人怎么去看陶渊明的时候,主张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看,这二者的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陶渊明。

(钟书林 武汉大学教授)

公元427年,江西九江,南山脚下,陶渊明六十三岁,准备告别人世,亲手为自己写下一篇祭文:

《自祭文》节选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

翳翳柴门,事我宵晨。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

载耘载籽,乃育乃繁。

欣以素牍,和以七弦。

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从我降生人间开始,就有着贫困的命运,可我仍怀着欢快的心情去生活。从春到秋,田园中总是有活可干,无论是捧起书本,还是弹琴歌唱,我都觉得快乐。冬天晒晒太阳,夏天沐浴于清泉。辛勤劳作,不遗余力,听任命运的支配,就这样,度过我的一生。

高大的松树下,一人微胖,长髯,葛巾,宽袍,衣带飘然。他左手持杖、右手把菊、风气高逸的神态,在人们心中静静保持了千年。

但真正的陶渊明,似乎从来不是画里这位飘然超绝的隐士。

他在乱世里壮怀激烈,为夫为父,从未脱离自己的家庭。他奔走官场,他躬耕陇亩,想方设法让家人维持生活。他爱诗,爱酒,爱佳人,还盼望着几个儿子能有出息。

他用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该如何找到通往宁静生活的道路。就像是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冬天积攒力量,正是这种永恒淳真的天性,守护着中国人心中最独特的一方净土。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华景时代为库叔提供3本《跨山海:14位古代诗词偶像的真实人生》赠予热心读者。融诗词、历史、传记于一体,呈现14位伟大诗人、词人的跌宕人生,掌握300多个文史知识要点,了解353首诗词背后蕴藏的万千风云。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