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火腿,天气必须选在寒冷的立冬之后。”来自浙江东阳的赵增说,自己制腿,严格遵循古法,“一把盐,三把刀,一条冬腿”,一如千百年来老师傅们做的那样。
从赵增年轻时在火腿厂卖力气,到后来刻苦钻研成为火腿专家,43年只做一条火腿的赵增,其“国家高级火腿技师”身份背后,是老一代匠人朴素的情怀。
赵增最初与火腿结缘,是因为他爱吃肉。“家中兄弟四人,我是老三,小时候家中条件其实还可以,就是喜欢吃肉,听说火腿厂肉多,就义无反顾去了。”赵增说,那是1979年,他高中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进入国营东阳县火腿厂,当了一名小小的火腿学徒工。
其实,火腿厂工作又脏又累,“离职率”很高,赵增很多师兄弟没干多久就走了,“工钱1个月16元,太少,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干。”
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火腿厂的黄金时期,一年海量的火腿从东阳供应杭州、上海等地。厂里几乎一整个冬天,都能看到晾晒在广场上的“火腿林”。火腿通常是24条一组,挂在一根长杆上,一杆子火腿,少说也有几百斤。每天早上7时开始,赵增就和另一位学徒工一起,从仓库把火腿抬出去晾晒,待下午4时,又陆续全部抬回,每天往返100多趟。
凭借着一身力气,赵增度过了3年学徒生涯,好学勤快的他成了厂里老师傅们都喜欢的小后生,大家也愿意教他。
从学徒工到优秀学员,再到厂里的技术能手,赵增很快在厂里脱颖而出,成了单位的团支部书记、工会委员、门市部主任,完成了从技术人才到全能人才的华丽转身。
在门市部与市场同呼吸,赵增敏锐察觉到国营的火腿厂逐步走向了瓶颈,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火腿厂被他提上了日程。1995年,赵增从火腿厂辞职,自己当起了老板。
当了老板后,赵增的脚步也没有闲下来,金华及周边同行,他基本切磋过了。他还跑到四川、江苏、山东,甚至国外西班牙等地,到处学技术。
“做火腿三分靠技术、七分靠天气,温度始终对火腿品质有关键影响。”对品质的不懈追求,让赵增制作的火腿得到多方认可。2000年,他的火腿被金华火腿行业协会评为“质量最佳产品”;2001年,他参加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获金奖;他被认定为金华火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高级火腿加工技师、“八婺工匠”……
去年底,赵增荣获“最美浙江人·最美工匠”荣誉,“荣誉属于过去,明天从零开始,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我坚信最好的火腿永远在路上。”
记者:羊荣江
编辑:王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