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分诊渠道
降低急救“担架滞留”时间
在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急诊中心,1小时之内有10多辆救护车接连抵达。针对急救数量快速增加的情况,如何让患者送得进、且进得快呢?
“这些急诊病人来了以后,我们会有快速的评估、紧急的处理以及高效的分流。”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徐善祥说。
医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设呼吸综合门诊,所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患者均可在此门诊就诊,以分流部分患者;其次,分诊护士团队与分诊查体区,也起到了协调和调度管理作用。患者被急救车辆送到急诊大厅后,护士会第一时间进行分诊查体。
“这位患者氧饱和度还可以,但他的呼吸形态是很差的,护士首先要为患者做一些基本的生命体征的评估,基本上急救车送到医院30秒后,我们就能完成一个简短评估,患者就进入到抢救室。”滨江院区急诊护士长杨旻斐介绍。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守住患者生命线
畅通分诊渠道,只是降低急救“担架滞留”时间的第一步。由于近期急危重症患者数量急剧增加,原有的ICU医护力量远远不够,优化院内医疗资源配置,扩容ICU床位和医护人手是畅通“生命通道”的第二步。
对此,浙大二院以“全院一张床,人员一盘棋”为理念,对全院医护人员统一调度、科室床位统一调配,按患者需求等级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实行患者分层住院。
普通病房主要收治没有复发疾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较稳定的患者;Step down病房,医疗配置介于普通病房与ICU之间,专门收治未达ICU收治标准、又比普通病房患者相对更为危重的病人,亦可收治从ICU抢救回来、但转入普通病房还不够安全的病人,是实质性的渐次过渡病房;增设新冠重症病区,根据国家卫健委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目前医院ICU床位已扩容至总床位的13%,在用ICU病区扩容至21个,ICU床位已扩容到原先的三倍多。
滨江院区中心楼9楼原是泌尿外科病区,经过改造已变为可提供30张ICU床位的监护病区三区,麻醉手术部副主任邬伟东兼任起了这个病区的负责人,他表示:“根据医院对人员和设备的统一调配,我们增加了很多呼吸机、监护仪,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各个地方调配过来的,甚至有从手术室里临时抬出来的,总而言之,就是集中全院所有的力量来保证重症监护病区的运行。”
目前,两院区step down病区已启用71张床位,配备26名医生和27位护士,自去年12月28日启用至今,共接收来自ICU的患者69例,其中已有7例顺利出院,8例转至普通病房。
搭建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重症救治体系
救治基层重症病患
在本轮新冠病毒感染“迎峰”阶段,互联网远程诊疗也起到了为急诊通道分流的作用。通过“远程重症多学科联合会诊系统”,此刻在杭州的浙大二院专家团队正与浙江松阳县人民医院医疗团队,通过远程视频及远程在线监测数据,同步会诊一位急救病患。而这样的远程诊疗,就将浙江部分区县急需转运的病患留在当地接受急诊治疗。
“我们可以在部分地区实现医生远程下达医嘱,会诊医生在云端能够看到这个病人所有的电子信息,这样的话,其实是相当于我们浙大二院和当地医院一起共管病人。”综合ICU主任黄曼表示。
将患者从“生死线”拉回
护佑生命的温度
自去年12月22日开始收治重症新冠患者以来,医院综合ICU病房每日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以黄曼为首的救治团队连日来加班加点,只为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截至1月3日,综合ICU共顺利转出61位患者,隔离病房转科34人,年龄最大95岁。
在解放路院区急诊二楼隔离重症病房,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周光居、护士长丁锦玲正与团队一起,为一位86岁的新冠重症患者王爷爷进行俯卧位翻身通气治疗。该病房作为医院第一批改建扩容的ICU单元,自去年12月18日启用至今,已收治91名危重症患者,绝大部分都是呼吸机使用患者。
周光居介绍,王爷爷于去年12月26日入科时已出现严重呼吸衰竭,双侧“大白肺”,合并基础疾病,心功能差,先天性心脏病房缺、三尖瓣反流、主动脉钙化伴中度反流,护理团队精心护理并实施俯卧位通气、抗病毒、小剂量激素等规范救治,同时贯彻支持性肠内营养、VTE预防等综合救治,于1月4日明显好转,后转入基层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截至1月3日,由麻醉手术部承建、严敏主任带领的滨江监护三病区已有5名患者转到普通病房,这五名患者平均年龄76岁,最小年龄61岁,最大年龄84岁。拥有16个病床的外科重症病房,几乎每个收治的病人都需要使用呼吸机,在科室医护人员的全天候诊疗下,目前已有4位患者转入普通病房。
文字:宣传中心
审核:陈国忠 方序